“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1”在廣州舉辦

2021-12-13 12:37:59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12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承辦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1”在北京、廣州通過視頻連線同步召開。

本次論壇以“邁向新發展格局的中國經濟與大灣區發展”為主題。國內外近30位專家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齊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討邁向中國經濟新格局的宏觀戰略、宏觀政策,中國經濟新格局與大灣區發展等議題。

新發展階段,安全的意義凸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在致辭演講中指出,舉辦這一論壇旨在“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重點闡述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他表示,新發展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確立了新目標,即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跨越,從追趕到引領大跨越,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大跨越。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目標也從“四更”擴展為“五更”,即在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基礎上添加了“更為安全”,從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出發點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主攻方向是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著力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落腳點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統籌發展安全。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承擔著重要使命。廣東要舉全省之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實施“灣區通”工程為抓手,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推動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合作平臺加快建設,不斷增強廣東經濟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躍國在論壇主旨演講中,以“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探索與實踐”為主題,從經濟新動力、城市新格局、改革新優勢、社會新發展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并提出廣州面向未來發展的新期待:做人民城市的代表者、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示范者、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推動者、新時代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標桿者、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引領者和國家“雙碳”戰略行動的先行者。

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金融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論壇主旨演講中,分析了中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他表示,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變量,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和全球競爭格局。他建議,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推動供應鏈、產業鏈中上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形成強大的供應鏈創新生態,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業技術的創新中心。通過創新政策引導激勵創新模式從集成創新向原始創新轉變:一方面要持續加大基礎創新投入,另一方面要探索科技人員的職務科技成果的產權激勵制度,賦予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從而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實現中國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則圍繞著“從‘十四五’規劃看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著力點”展開論述。他認為,著力點主要有四個:

第一,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提供金融支持。要創新科技金融服務的模式,優化和增強金融的供給,為科技企業提供服務,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現代科技金融體系。

第二,發展綠色金融。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的作用,通過監管和產權的明晰來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發展要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

第三,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要從增加資金支持規模、優化資金分配結構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力度。

第四,增強金融普惠性。要通過相關的立法,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建設,通過改善普惠金融監管的狀況來更好地為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加快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大聯通新格局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創新和數字化司司長馬爾科·卡米亞認為,中國巨型城市區的興起,特別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個將技術與區域發展相結合的良機,可借此強化生產集群和價值鏈,并將巨型城市區和全球供應鏈聯系起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葉嘉安提出“‘前店后廠’模式之后,下一個模式是什么”之問。香港參與珠三角新一輪高新科技產業發展主要依賴于港資企業跨境直接投資以及其作為國際窗口的獨特角色。由此,他提出珠三角與港澳經濟合作的“前臺后室”新模式,從以往“前店”在香港,轉變成在前海設立“前臺”接單,再到香港生產性服務業的辦公室里去運作處理。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廣州城市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覃劍則認為,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新趨勢,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加快推進都市圈內和都市圈間交通一體化、珠江東岸和珠江西岸交通一體化、內灣地區和外灣地區交通一體化,促進不同交通網絡實現多網融合和智慧共享,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大聯通的新格局。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胡俊 通訊員穗社科宣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