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辦“故紙無聲訴風云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勝利80周年文獻展”

2021-12-09 10:49:03    來源:大洋網    

展覽現場展示的文化人士轉移路線圖。

為持續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生動反映80年前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的偉大歷史事件,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辦的“故紙無聲訴風云——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勝利80周年文獻展”于12月8日開幕,并在省立中山圖書館革命廣場舉行開幕式。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交響樂團、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等領導及華南抗戰史專家學者約150余人出席活動。

珍貴文物還原昔日歷史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因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武漢等地區的相繼淪陷,大批文化界進步人士、愛國民主人士轉移到暫時未受戰火侵擾的香港,通過各種途徑發表抗日主張、進步言論,使香港抗戰文化活動空前活躍,成為對外宣傳團結抗戰的重要陣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軍占領香港。中共廣東黨組織和東江抗日游擊隊,團結粵港澳地區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聯合開展一系列緊急工作,營救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這次行動歷時半年多,共營救出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等800余人。著名作家茅盾在《脫險雜記》中將這次營救行動評價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本次展覽依托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中大量的珍貴歷史圖片和文獻資料,以“時人寫時事”為切入點,結合場景搭建、文字視頻等多種元素,按照“以筆救國,號聲嘹亮”“凝心聚力,千里營救”“留存文脈,開拓未來”三大部分,生動描繪80年前這一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展覽甄選省立中山圖書館實物文獻40余種,客觀、翔實地重現營救過程的艱辛和風險,其中既有夏衍、茅盾、梁漱溟等被營救文化名人從香港脫險后發表的紀實文章,抗戰時期香港出版的進步報刊、抗日題材版畫,又有連貫、黃秋耘等參與營救工作者撰寫的相關回憶錄等。

本次展覽展出的歷史出版物

梳理轉移路線活化古道歷史

故紙無聲,默訴風云。本次展覽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深入挖掘,仔細梳理出大營救轉移路線。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這場秘密大營救,歷時近二百天,行程上萬里。營救工作勝利完成以后,很多人認為脫險路線的選擇,對于成功突破日本侵略軍封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南粵古驛道作為勝利大營救的必經之路,在獲救名人的回憶文字中得到詳細呈現,為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工作提供了嶄新的文獻佐證。而古驛道上數以千計的無名英雄默默奉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譜寫出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中波瀾壯闊的雄偉篇章。

展覽開幕式上,廣州交響樂團首席、副團長張毅和他的團隊“飛·粵”弦樂四重奏,共同演奏馬思聰《第一弦樂四重奏》選段及《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青年學子們集體朗誦經典詩篇《再會吧,香港》,重現80年前烽火歲月中延綿不絕的家國情懷。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月16日,帶領讀者通過文獻重溫紅色歷史、感悟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使命。

本次展出文獻中,有夏衍、茅盾、梁漱溟、薩空了、華嘉等文化名人回憶作品在1943年前后的初印本。如作家夏衍的《走險記》(1942年版),記述了香港淪陷后,夏衍等人從香港用漁船渡海至澳門,再乘船轉都斛登陸,后由陸行至臺山這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薩空了的《香港淪陷日記》(1946年版),記事時間從1941年12月8日戰爭爆發開始,到1942年1月25日作者逃離香港為止,歷時共49天。其中不僅有薩空了本人在香港淪陷前后的經歷,還記錄了許多當時在港文化名人梁漱溟、鄒韜奮、范長江等數十人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詩人徐遲在印刷所待印的《詩歌朗誦手冊》(1942年版)清樣毀于炮火,僅存一份初校稿;1942年初逃離香港前,徐遲忍痛銷毀了他的所有書稿,將該初校稿裝在一個熱水瓶內,從澳門經淪陷區帶至桂林后出版。此外,展覽結合對營救路線的梳理,挖掘出一批廣東、香港、澳門等地三四十年代的文獻資料,如1934年版《今日之四邑》,內有廣東新會、臺山、開平、恩平四縣舊照100余幅;以及罕見的營救行動集中點“香港大中華酒店”舊照等。

本次展覽展出的珍貴歷史舊照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浩宇

圖片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提供

通訊員:黃冬凌 何靖怡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