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12月6日,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和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舉辦第二屆2021大灣區中小學德育“雙城”論壇,再續“山河對話”。活動聚焦育人方式與教育生態變革,通過德育經驗分享、大咖專題演講、德育公開課、德育沙龍等形式,開展熱烈碰撞。
位于廣州中學鳳凰校區的論壇現場
據悉,本次活動由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聯合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主辦,主題為“關注學生成長需求,助力學生自主成長”,旨在齊論教育生態新創建,共謀區域教育新發展,助推廣深兩地“雙城聯動、比翼雙飛”。
活動在廣深兩地同時進行,以云端方式交流互動。同時,活動還向天河、南山兩區的對口幫扶地區開放同步直播。
分享交流:從學生成長需求入手,讓每個孩子都有幸福笑容
現場,南山區教育局和天河區教育局兩位相關負責人分別對各自開展的德育工作進行了分享。
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陳登福做了《家校協同聯動 成就健康成長》的主題報告,在他看來,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是身心健康;教育的第一要務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達成這個目標必須抓好兩件事:一是隊伍建設,二是家校協同。
“讓天河孩子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幸福笑容,既是天河學子的外在畫像,更是天河教育的追求。”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建輝作了主題為《立高遠志向 育健全人格——廣州市天河區德育創新的實踐探索》的分享。
王建輝介紹,天河教育從對人的關注、從學生成長需求入手,圍繞“一個目標、兩大項目、三重優化”,通過家校社協同共育,培育學生高遠的志向、積極的心理品質與健全的人格。
如何更“接地氣”地觸摸到孩子的成長需求?記者了解到,今年的論壇增加了8節班會課,教孩子怎樣與家長溝通、管理情緒、管理時間、如何自律達到目標等內容,從生活點滴開始,解決孩子的困惑,減輕孩子精神和心靈的負擔。
活動現場,來自廣州中學、華陽小學等8所學校的老師也帶來了獨具特色的公開課,分別圍繞時間管理、情緒、自控力、溝通協作等內容開展,探討如何設計和改進德育課程。天河區校長和教師代表也針對德育課程展開頭腦風暴、建言獻策。
專家分享:感恩教育要從直覺到自覺,“雙減”要實現減負、提質、增效的統一
除了南山和天河之間的分享交流,現場還遠程連線了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學者”特聘教授、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德勝,他為大家帶來主題為《感恩教育:從直覺到自覺》的專題講座。
“煽情不是教育,煽情容易來得快,去得也快,次數多了,還容易導致情感麻木,走向教育的反面。”在高德勝看來,感恩教育適合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即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從父母、師長的角度看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體會他人的關心,學著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關心父母師長。”
“首先,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對學生有積極的信念,即相信他們都有一個‘健康的靈魂’。第二,教育的‘本心’是‘關心你自己’,即幫助年輕一代看護自身存在、關心自己的靈魂與道德,這是真正愛學生的方式。第三,對學生的愛體現在對他們的切實關心上。”高德勝說。
現場,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天河區教育顧問、廣州中學名譽校長吳穎民則帶來主題為《改善供給、強化管理、引導需求——淺談如何實現減負、提質、增效的統一》的專題講座。吳穎民從“雙減”、“高質量”、“增效”這三個關鍵詞,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層面,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為大家剖析“雙減”的本質和意義,以及如何實現減負、提質、增效的統一。
“山河對話”:關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聚焦到聚力
“傳統的教育理念、方法,已不足以闡釋當下的教育場景。”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海鴻在致辭中表示,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家庭對基礎教育的高期待而引發的焦慮情緒,以及新一代青少年成長環境的變化,都給教育工作者帶來新挑戰。“其中,讓學生獲得自主成長的能力,是關鍵所在。”
“一個生命個體,如果能夠較好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管理自我,戰勝自我,實現自我,就自然具備了認識時代、適應時代,甚至創造時代的能力,這是教育人的職責,更是教育人的使命。”王海鴻介紹,近年來,天河區在德育方面推動“正面教育”和“立志教育”,就是希望通過日常的、具體的實踐,解決學生成長中面臨的困惑,包括行為習慣、學習動機、親子關系、家校互動等方面。
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陳登福通過視頻連線表示,隨著時代進步,教育要從“饑餓邏輯”向“小康邏輯”轉型。南山、天河兩區作為中國經濟百強區之首,對教育的需求已轉變為追求兒童當下和未來生活品質的提高。只有了解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求,才能精準用力,高質量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更好地助力學生自主成長。
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段希在致辭中表示,天河和南山共同攜手、共同探索和努力,體現了兩個經濟和教育強區的擔當。“期待在‘山河對話’當中,所有教育工作者利用好這次契機,協同探索,探尋有效的教育路徑和方式。”
“希望來自兩個城市的教育同仁通過論壇,在教育規律的實踐、育人生態的營造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合力破解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回歸教育本真,從聚焦到聚力,從共識到共贏,凝結灣區教育高地的豐碩成果。”廣州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學明表示,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以“關注學生成長需求,助力學生自主成長”為切入點,恰逢其時,正當其勢,值得持續深入探討和交流。
輻射引領:提煉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德育工作方式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公布第二批“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名單的通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全國確定了224個典型案例。其中,廣州市天河區五山小學的經驗做法也在入選的案例中。
據了解,五山小學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實效,顯示出四大特點:一,開發國學校本課程,通過“誦讀-感悟-明理-內化-踐行”的路徑,引導學生感悟國學中的思想內涵,進而指導自己的行為;二,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作為思想主線,串接零散的德育內容,使其組成一個有機整體;三,依托國學經典,促進課程體系化,提高思政教育感染力;四,把握時代特點,賦予傳統倫理道德新的內涵,創新國學學習方式,培養兒童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增強文化自信,發揮國學經典的當代育人價值。
“德育工作是常做常新的,永遠在路上。”廣東省教育廳思想政治工作與宣傳處處長倪熙表示,新時代德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正來自于其面向的對象——青少年學生群體特征的改變。“新生的學生群體,個性更加鮮明,思維更加活躍,情感更加細膩,這就意味著新時代德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更新德育理念,摒棄說教、灌輸,更多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動人。”
“近年來廣州天河區、深圳南山區的德育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比如天河區特色鮮明的立志教育、正面教育,比如南山區以走進學生心理為主線的五位一體德育工作體系,可以說兩個區的德育理念是相同的,創新路徑是相似的,都在用德育的創新成果努力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些大問題。” 倪熙表示,期待“山河對話”論壇能夠架設起兩地常態化交流互建的橋梁,兩地德育工作者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樹人,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提升學校德育工作水平,提煉更多更好可推廣可復制的德育工作方式,輻射引領全省中小學德育工作領域,推動全省德育工作水平整體提升。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劉曉星 見習記者:林欣潼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