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全面開通的洛溪大橋,刷新記錄、創造新速度……

2021-12-06 21:15:26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今晚,洛溪大橋雙向10車道將全線通車,新橋舊橋一同“上崗”。這座33歲的橋梁,經過41個月的緊張施工,將以全新面貌飛跨珠江。

洛溪大橋拓寬工程包括建設新橋,在舊橋基礎上,于東西兩側各新建一座三車道斜拉橋,在拓寬車道的同時提高設計時速,以大幅度提升通行能力。主橋設計為雙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鉆石型主塔高125米,主跨跨徑305米,是廣州市中心區首座大跨度疊合梁斜拉橋。洛溪大橋拓寬工程新橋建設中有什么亮點,克服了哪些難題?

刷新市政大型橋梁水中單樁成樁記錄

據介紹,在施工組織上,洛溪大橋拓寬工程大膽優化主墩樁基施工設計,自2018年7月22日主橋水中樁基正式開鉆以來,克服了傾斜巖面地質成孔難度大、變截面樁基施工難度大、噪音擾民管控難度大等多項難題,通過設備選型、工藝優化、樣板先行,歷時154天,以平均不足兩天1樁的速度高效完成了88根水中樁基的施工,刷新了市政大型橋梁水中單樁成樁記錄。

“跨江斜拉橋拓寬工程水中大型基礎關鍵施工技術”獲2020年廣東省市政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20年5月1日,洛溪大橋新橋首節鋼混疊合梁順利完成吊裝。

巧妙施工設計,圍堰下放“一次合格”

記者了解到,在圍堰施工中,項目現場的地層情況復雜,覆蓋層均為硬質黏土,基底為高差2米的傾斜巖面,無法按照傳統方法施工。

建設團隊技術骨干多次召開現場討論會,針對復雜的地質情況和迫切的工期要求,不斷優化施工方案,在現場利用旋挖鉆機加長臂勾機開挖基槽,鋼圍堰壁體在船廠加工拼裝成整體,重量約為460噸。同時,利用駁船運輸至現場,使用800噸大型浮吊完成吊裝和下放。

據介紹,該方案既保證了圍堰的下放標高要求,又節省了施工工期。“提高雙壁鋼圍堰安裝一次驗收合格”獲廣東省市政行業協會“QC小組活動成果一等獎”。

2020年10月30日,洛溪大橋拓寬工程順利完成了右幅新建橋梁的合龍。

最快以4天/節段速度邁進,主塔施工再創洛溪新速度

主橋設計為雙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鉆石型主塔高125米,主跨跨徑305米。

記者了解到,與直柱型、H型主塔結構相比,鉆石型主塔的構造和模板體系更為復雜,施工難度更大。為解決上述施工難點,參加技術團隊反復推敲和優化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加大過程質量管控,嚴守安全底線,在高塔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中,細化質量控制措施,把好原材料質量關,嚴格執行精細化、標準化、智能化施工。對爬模采用全封閉安全防護體系,夜間施工采用節能環保LED燈帶施工照明,作業平臺執行7S管理制度,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為主塔高空施工安全保駕護航,主塔施工最快以4天/節段速度邁進,再創洛溪新速度。

鋼梁吊裝全力提速加碼,179天完成主橋鋼梁安裝

洛溪大橋拓寬工程施工現場

洛溪大橋拓寬項目充分利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技術的三維模型可視化功能,有效提升項目技術、質量及安全管理水平。同時,項目對BIM技術應用進了一系列創新,其中,優化了大型臨時結構設計施工,將結構拆分成數量眾多的小部件,進行數字化精確加工制造,從而有效節省材料,提高加工精度和質量。并且,模擬舊橋與新橋施工影響分析,利用BIM模型對主塔施工過進行模擬,對施工方案進行比選,即節約時間又提高效率。同時,利用BIM模型對樁基與地鐵的位置關系進行了可視化施工模擬,對不同施工方案對地鐵的影響進行比較分析。

項目還利用無人機對整個施工場地及周圍建筑物進行航拍,將GIS(地理信息系統)實景建模技術和BIM模型嵌套起來,不僅可以詳細記錄整個施工的動態過程,還可以通過計算機形象分析和展示來更好地輔助項目進行決策,以便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隨時做出調整。

據悉,項目獲全國第一屆“市政杯”BIM應用技能大賽單項組一等獎、廣東省第二屆BIM應用大賽二等獎、“羊城工匠杯”銅獎等多項榮譽。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盧夢謙 通訊員:劉陽、陳潔珊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高鶴濤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