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地標廣州塔,關于它,迷人的不僅僅是外表,內在的科技之光更是讓人嘆為觀止。擁有五個世界第一加持的廣州塔,在昨日悄然迎來了一群小精靈,他們是首批“廣州塔.云端科技+非遺文化”研學的學員,每個人都瞪著求知的小眼睛,參加粵港澳青少年“珠水同源·強國有我”系列科技研學計劃活動,首站城市穿越師來到“廣州塔·一塔閱千年”。“雙減”政策之后,我們看到了作為教育第三陣地的校外科學素養教育帶給孩子們的驚喜、歡樂和興趣激發。
孩子們首先參觀了位于廣州塔一樓大廳的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的“珠水同舟”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展,該展覽匯聚了灣區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塑造展現出同根同源的珠江流域大灣區各城市既獨特又有底層緊密聯系的人文精神內涵。
徐華寧老師從“與子同袍”的香云紗染整技藝到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廣繡工藝,再從“精工匠作”的石灣陶塑技藝到一代極品的廣府牙雕,最后從“粵韻悠揚”的南音說唱到熱烈奔放的舞龍醒獅,短短時間把分布于粵港澳各城市的非遺技藝和文化傳承進行了生動介紹。
最后徐老師還引用了《廣州日報》曾提出的四個字“衣用娛俗”來總結了粵港澳的非遺文化,用遍布一致的非遺文化來印證了粵港澳人民依水而生、因水而聚、文脈相通、同舟共濟。
其后孩子們在廣州塔觀看廣州各處景觀,同時,老師從任囂城到各朝歷史都城再到當下城市發展變遷做了清晰講解。通過講解,孩子們了解到,原來北京路曾是南海和番禺的分界線;塔下一片繁榮的天河區名,來源于一個舊機場;廣州古時雖被稱蠻夷之地,卻也是有著2200年史書記載歷史的古城。這讓孩子們對自己所生活所熱愛的城市,又產生出多一層的親切感。
在科普環節,孩子們除了在海底通道般的世界里了解到能制作現實隱身衣的OLED為何方神圣,還對著能保障小蠻腰屹立不倒的主動質量阻尼系統親自搭建了一番自己設計的高層建筑質量阻尼器。
位于小蠻腰頂部形似雙魚的消防水箱可正是廣州塔防風抗震的法寶,它也是廣州塔的五個世界第一之一,在塔桅結構的建筑中,600米高的塔頂可允許的橫向擺幅是3米,而廣州塔的“雙魚寶箱”讓塔頂的最終實現擺幅在強風之下也僅只有1.2米,有了這個神器,臺風“山竹”也只能繞個圈逃跑了。孩子們雖然無法設計出精密的阻尼系統,但通過對阻尼原理了解,也搭建出了仿真阻尼器模型。
活動組織方城海文旅與思迪星科教負責人表示,對于這樣能讓孩子增長見聞,激發興趣,玩中學,學中玩的研學旅游活動,將越來越多地成為未來孩子們體驗式、沉浸式學習的方式方法,讓更多地家長和孩子樂在其中。
“此次研學活動,內容豐富,包含了人文歷史、非遺傳承、科技講解和實操,讓小朋友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知識和動手實操的興趣,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真實社區環境中,發現我們身邊的未知,建立起科學探索世界的基礎邏輯和方法,樹立文化自信,最終發展出自身有競爭力的優勢能力,成為可以撐起未來中國的脊梁?!必撠熑苏f。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全杰 通訊員:鄧婧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