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今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統計,目前中國有8500多萬殘障人士,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在生活中有著諸多不便,而城市中的盲道、坡道、無障礙廁所等無障礙設施,就是幫助他們出行的“眼睛”和“拐杖”。廣州這座超大城市,戶籍持證殘障人士數量超過17萬。為了讓他們能夠走出家門,廣州近年來也不斷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
廣州殘障人士出行、生活體驗如何?經過多年無障礙環境建設、改造,市政設施能否滿足殘障人士的出行和生活需求?近日,記者坐上輪椅,在朋友的幫助下,乘坐地鐵到花城廣場游覽并登上海心橋,在“城市客廳”體驗了一次無障礙的“輪椅生活”。
在“短短”2小時的游覽中,記者體驗到了坐輪椅的殘障人士出行的艱辛與不易,也切身感受到了近幾年廣州無障礙環境的提升。
跟記者一起體驗無障礙出行
輪椅乘地鐵 細節很用心
坐上輪椅,記者在朋友的幫助下啟程上路。
坐上輪椅的第一感覺,就是周圍的一切都變高了:窗戶變高了、垃圾桶變高了,跟所有人交流都要仰視。一些原本觸手可及的東西,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臺階,變得“遙不可及”。
記者坐輪椅通過無障礙坡道,進入位于五羊邨地鐵A出口的升降電梯,來到5號線站廳層。地鐵工作人員注意到記者乘坐輪椅后,主動引導記者,打開較為寬敞的專用通道。記者刷卡后,從專用通道進入地鐵閘機,并在引導下乘坐升降電梯來到站臺層。
因為坐在輪椅上的高度,記者注意到了此前不曾注意過的“無障礙”細節:地鐵電梯中都設置了位于低位的電梯按鈕,并使用盲文標注,坐在輪椅上的高度,按電梯按鈕非常方便。同時地鐵中還有一面鏡子,殘障人士告訴記者,這面鏡子能讓在電梯中不方便轉身的輪椅使用者,在出電梯時,方便看到背后的情況。
地鐵工作人員已經在車廂外等候殘障人士
地鐵到達站臺,工作人員拿來臨時踏板,放在站臺與車廂地面之間的空隙上,讓輪椅通過踏板的斜坡順利進入車廂。到達珠江新城地鐵站時,一位地鐵工作人員已經在車廂外等候,并一路將記者送出地鐵站。
小小“Z”字坡 繞行變通途
人來人往的珠江新城CBD,是不少市民每天工作、休閑、聚會的必經之地。從珠江新城地鐵站到花城廣場,步行也僅僅需要5分鐘左右的路程。大部分市民會選擇從珠江新城D出口出站,然后通過地下通道前往花城廣場,或通過高德置地春廣場到地面層前往花城廣場。那么對于坐輪椅的殘障人士,這條5分鐘的路程上有沒有障礙呢?
2019年,記者與殘障人士走訪時,因為花城廣場地下空間3號、4號通道沒有設置無障礙坡道,被一段樓梯攔住了去路,被迫繞行。
這次,記者首先選擇了通過地下通道進入花城廣場,在地下空間3號、4號通道的樓梯處,多了一條無障礙坡道。這條坡道寬度適中,沿著墻體修建的坡道還設置了兩個轉彎,呈“Z”字形,延長了坡道長度的同時,減緩了坡度。在朋友的幫助下,記者的輪椅順利通過,坡道通行體驗平順。記者看到不少推嬰兒車的家長和拉行李的旅客,也選擇了這條坡道。
通過該坡道后,如何到廣場地面層呢?記者一行沒有注意到無障礙標識,多次詢問花城匯的保安、物業工作人員后,兜兜轉轉,才在位于花城匯南區下沉廣場處,找到一條坡道電梯。平時5分鐘的路程,走了約20分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這段無障礙通道的指引,可以更完善。
通往花城廣場還有另外一條道路了,就是通過高德置地春廣場的升降電梯先到地面,再通過戶外道路到花城廣場,不過垂直電梯的工作時間僅為10點~22點,在使用時間有一定的局限。另外,由于路面交通人車混行,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繞行,如果不是能熟練使用輪椅,有一定危險性。
公廁容易找 如廁更舒心
出門游玩,難免有如廁的需求。不少殘障人士反映,無障礙洗手間的建設缺失,是他們不愿到不熟悉區域的重要原因:“需要上廁所的時候,找不到無障礙廁所是很大的痛點?!?/p>
2019年,記者走訪發現花城廣場上的“無障礙洗手間”并不方便:無障礙通道設置較窄且坡度過大,通道兩側沒有扶手的情況下,殘障人士很難獨立使用無障礙洗手間。
今年再次體驗,記者看到不少顯眼的指示標牌,牌上標明了無障礙公共廁所的方向和距離。按照指引,記者輕松找到一處位于廣場東側的公共廁所。通過無障礙動線,記者的輪椅輕松上坡。這個坡道平緩,寬度達到1米以上,與道路之間也沒有高差或路緣石阻擋,輪椅使用者可以輕松操控輪椅行駛上坡。
無障礙廁所的門也做了適當加寬,方便輪椅進出。進入無障礙廁所,可以感覺到如廁空間比普通廁位大很多,輪椅使用者能夠在洗手間輕松實現轉向、調頭。馬桶和洗手臺兩側也都根據要求,設置了無障礙防滑扶手,讓有需要的人在如廁或清潔時能夠借力起身。記者試著用手臂力量支撐,坐上馬桶、洗手,都能比較順利完成。
體驗中,記者觀察到,花城廣場每隔200米左右,就有一個這樣的無障礙廁所指示標牌,并在旁邊建有這樣的“小木屋”無障礙廁所,根據指引,有需要的人士可以輕松找到“方便場所”。在用地緊張,沒有足夠空間建設平緩坡道的地方,坡道兩側也都設置了扶手,這樣殘障人士也可以借助扶手上坡。
這樣的無障礙洗手間,記者在CBD區域見到不少,除了經過改造后的花城廣場無障礙洗手間,在花城匯地下空間以及廣場周邊寫字樓還是商場,無障礙洗手間已經逐漸成為“標配”。
輕松推上橋 愜意看風景
趁著好天氣,記者坐輪椅來到新落成的海心橋,欣賞珠江兩岸風光。可能不少市民也疑惑,坐輪椅,是否能上橋呢?
記者預約后,在海心橋二沙島橋底入口,就注意到海心橋底的無障礙設施標識,指引向東150米,就是無障礙通道,根據標識指引,記者一行輕松找到無障礙通道。
斜坡坡面寬敞,坡度稍微傾斜,對于操控輪椅不熟練的朋友,獨自上橋還是有些難度的,不過在朋友的幫助下,推輪椅上橋也并不困難。
坡道上每隔幾米設置了防滑材質的地坪,坡度也更加平緩,輪椅可以比較安全地停在這些位置,殘障人士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停下觀景。
暖心的設計不止這些,記者注意到海心橋采用上下兩層的鏤空扶手欄桿。坐在輪椅上的記者可以更舒適地扶握低位的扶手,視野也不會因為坐在輪椅上受到遮擋。
在體驗時,記者驚喜地發現,記者并不是唯一使用輪椅登橋的市民。老廣郭叔也推著腿腳不方便的老伴,來海心橋游玩。
這已經不是兩口子第一次來海心橋了。“這一段時間天氣好的時候,我們經常帶著水果和點心,到橋上曬曬太陽?!敝灰娔赀^花甲的郭叔雙手推著老伴的輪椅,走上海心橋的無障礙坡道,時不時停下讓老伴拍照留影。
有幾個年輕人想上前幫忙,郭叔笑著擺擺手,拒絕了年輕人的好意:“謝謝你們,我能推得動?!惫逭f,這個坡道設計比較合理,很平緩,而且地面的防滑效果很好,加上老伴比較輕,自己現在一個人推輪椅到橋頂,沒什么問題。
在藍天下,老兩口在橋上留影、觀景,愜意地享用了水果、點心。而在橋上的游人中,也有不少推嬰兒車來游覽的一家三口。年輕人、老年人、殘障人士、男女老少,所有人平等地享受著城市建設成果,一起度過一個溫暖的午后。
安心享用城市展館
其實,在城市里,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殘障者,例如視障、聽障人士,他們在城市生活中的出行、享受服務方面的障礙也在逐步消弭。
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在體育中心天河路、廣州塔閱江路等區域,悄然出現了會發聲的“智慧紅綠燈”。
“現在是紅燈,請耐心等待……”隨著紅燈亮起,廣州塔下的一臺智能紅綠燈通過聲音發出提醒。同時,燈柱還發出慢節奏的“噠噠”聲,提示目前處在紅燈狀態。當紅燈轉綠,燈柱就會提醒:“現在是綠燈、請安全通行”,同時,“噠噠”聲也會加快,而在綠燈快要結束時,“噠噠”聲會變得更加急促,提醒行人加快通行。
“智慧紅綠燈”不僅能根據交通信號燈指示,通過聲音、循環播報,液晶顯示屏還通過文字、圖像,展示不同的交通信號,讓色盲、色弱人士,也能通過不同的方式感知到交通狀態,提高過街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廣州,還有各種暖心的無障礙服務,特別是公共服務日益無障礙化,讓越來越多的特殊人群走進圖書館、電影院、博物館,平等地享受城市發展成果。
近年來,廣州圖書館持續推廣殘障閱讀活動,不但在圖書館首層打造視障人士服務區,配備了供視障人士使用的輔助閱讀器,并采購了大量盲文書籍供視障人士閱讀。在首層與負一層安裝無障礙感應導航系統,配備近40套手持式接收裝置供視障人士使用,并提供語音導航。
廣東省博物館也持續為特殊人群提供無障礙設施服務,優化讓特殊人群走進博物館的服務機制。不但面向視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服務,還與中國南方導盲犬示范基地合作,讓視障人士能夠在導盲犬的陪同下走進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的無障礙服務不僅給予殘障群體方便,像老年人、母嬰等特殊群體都涵蓋在內?!氨热鐩]有智能手機的老人,我們補充采購了防疫神器,通過刷身份證可以直接讀取健康碼,現場免預約登記等,針對老年人使用頻率較高的社保卡,增加應用場景。”廣東省博物館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展館提供包括拐杖、放大鏡、老花鏡等老年觀眾所需要的服務設備等。
數說變化
廣州無障礙停車位設置率達75%
今年以來,廣州市殘聯組織落實無障礙設施殘疾人試用制度,截至2021年9月30日,廣州市殘聯先后對市中級人民法院、中共三大會址、陵園西路過街人行天橋、公廁等28個建筑進行無障礙設施試用驗收,并出具試用工作報告。無障礙環境建設推行難,最大的問題就是法規強制力不夠,行政處罰不到位。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建設無障礙停車位的要求融入《廣州市停車場條例》中,凡是沒有設置無障礙停車位的,將處以5000元到3萬元罰款。
市殘聯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先后開展了3次以上的無障礙停車位專項巡查活動,涉及5個區18個重點建筑單位,100多個無障礙停車位,并向4300多個停車場寄發整改通知,發出短信16000多條,對220余家已上報單位的無障礙設施數據進行批量存檔、追溯、分析、提供督導和整改建議。
據介紹,廣州市城規院在今年4月的抽樣調查顯示,廣州市無障礙停車位的設置率不到25%。無障礙停車位專項巡查之后,調查數據有了明顯的提升。10月份的抽樣調查顯示,廣州市無障礙停車位設置率已經達到75%。
記者手記
無障礙環境建設,造福每一個人
在體驗走訪中,更讓記者感動的是,廣州市民的無障礙觀念也越來越好。殘障人士走得慢,不會有人抱怨,還會有人來幫忙;即使排隊等廁位,也不會占用無障礙洗手間;無障礙設施不再只是滿足竣工驗收的擺設,更成為服務特殊人士需要的民生設施……
其實,與其把這些有著特殊需求的人稱為“殘障人士”,不如稱他們“有障礙者”,在特定的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有障礙者”:我們可能因為提著大件行李,行動不便;可能因為推著嬰兒車,無法上樓;可能因為運動扭傷,需要慢走……不斷發展的城市和不斷成熟的文明社會,也在慢慢接納特殊需求群體的需求,讓更多“少數人”的渴望被滿足:樓梯旁有了坡道、天橋加裝了電梯、老舊小區樓梯間有了扶手、不會用手機的老人有了綠色通道……
一個無障礙的城市環境,不僅能讓殘障人士受益,也是為每一個在特定的情形下、遇到障礙的人造福,更是為今后的你我造福。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賈政 通訊員:李美儀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