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湖南省“十佳農民”李立平-每日快看

2023-02-15 10:37:02    來源:湘潭在線    

“我種田年年都賺錢”


【資料圖】

——記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湖南省“十佳農民”李立平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武平

“實打實地講,我年年種田都賺錢,而且一年比一年多,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也同步增長。去年,除了政府的雙季稻專項補貼,只計算糧食生產成本和銷售額,純收入有30萬元左右;如果生產成本里不計算農機具折舊費,純收入還會高一些。”2月13日,第十四屆省人大代表、湘鄉市育塅鄉南坪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立平介紹,他回鄉從事規模化糧食生產10年來,耕地流轉面積從400畝逐漸遞增到去年的1500畝。今年,他又新增流轉500畝,投資40多萬元,添置了兩臺聯合收割機、3臺大型旋耕機,準備挑戰一下自己“適度規模經營”的能力。

李立平家客廳展示柜上,有一摞近年來獲得的各級各類榮譽證書,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大國工匠”全國農民職業技能大賽·種植能手,湖南省“十佳農民”、“最美農民工”、優秀種糧大戶等。撫摸這些來之不易的證書,李立平對投身糧食生產的心得體會如數家珍。

李立平曾經在工程建筑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積累了一定資本。2014年,愛農村、懂農事的他毅然轉行農業產業,回鄉投資創辦了立平家庭農場和南坪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首期流轉耕地400多畝,購置了多臺套耕、種、收農機設備。此后幾年,流轉的耕地陸續擴大,每年除少部分交通、水利等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耕地外,其余大部分耕地都種植了雙季稻,一直是湘潭市糧食生產領域的優秀代表。

從創辦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的第一天起,李立平就堅守“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理念,通過看書、上網、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多種渠道,掌握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新目標、新要求,苦學水稻栽培新技術、新型農機具操作技能,堅持不做甩手掌柜。他說,一味地依靠別人、指揮別人去做,既增加了生產勞務成本,又不利于自身發展;沒有實踐經驗,沒有親身感受,就不能融入現代農業產業的洪流。因此,從最初的操作小型犁田機,到如今操作大型翻耕-施肥一體化機械,從田間小拱棚育秧到工廠化設施大棚育秧等,糧食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時常與雇請的農機手比技術、比速度。

近幾年,稻田病蟲害統防統治行業快速發展,植保無人機逐漸取代傳統噴霧器;插秧機普及后,新型拋秧機越來越受規模種糧主體青睞,機插、機拋成為兩大主流手段,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李立平是全市首批飛防、機拋秧操作技能培訓學員,并陸續添置、更新了多臺無人機、拋秧機。他投資30多萬元、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設施育秧大棚,完全可以滿足合作社早稻秧苗供應。截至目前,他自己擁有耕、種、收、烘等全程農機具50多臺套,約占合作社農機具總量的一半,且全面實現智能化、多功能化的更新換代。

在水稻品種選擇、糧食銷售方面,李立平與長沙市“隆平高科”建立了穩定的“訂單生產”關系,所有社員出產的稻谷都能以較好的價格及時銷售出去。在經營管理方面,李立平探索總結出“五統二分”的統分結合模式,即統一土地流轉、統一進購農資、統一集中育秧、統一農機服務、統一訂單銷售,分片管理、分工種生產(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此外,他還與附近一家養牛場聯手,以合作社的稻草入股分紅,變廢為寶,一舉兩得。

10年來,在李立平的帶領下,南坪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一直產銷兩旺,耕地流轉總面積已達5000余畝,與他合作的100多戶社員每年僅糧食產銷的純收入有數萬元至10余萬元不等,另外還有勞務收入。當地有30多名村民是李立平家里相對固定的雇工,農機手日薪300-350元、普工日薪120-160元,年收入最高的超過5萬元。

李立平坦言,心中不變的是從農情結,變化的是從農理念和技能。如果按照傳統的耕作模式、耕作手段,大面積種植雙季稻的確會虧本,必須依靠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新模式,加上自己的勤奮勞作,才能實現增產增收目標。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