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突發心梗被清潔工救回一命,出院后泣不成聲

2021-06-29 11:24:09    來源:中國網    

近日,一條“深圳男子突發心梗被清潔工按壓救回”的視頻觸發媒體關注。事發地位于深圳南山區一十字路口,一名男子在騎電動車時突發心梗倒地,一女子恰好經過這里,她馬上對昏迷的男子進行心肺復蘇奪回生命。醫生解釋,這種現象屬于突發性心梗,如果五分鐘內沒有及時的急救措施,搶救成功的概率便幾乎為零。

當58歲被救男子出院后找到恩人清潔工時,瞬間泣不成聲,這顯然是基于某種情感的失控表達。但施救者以一句“大哥,你別這樣,我相信你前世也做了好事的”予以寬慰時,更是一種對虧欠者內心層面的一種溫潤和安撫。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虧欠標的是一條命時,在感恩戴德之余,更多的是基于內心壓力層面的寢食難安。而作為該事件的施救者,更難為可貴的是,救命之外,更能體察虧欠者的情緒和內心縮影,進而又以一句:“(要是)出手援助一下就讓一個人度過一場生死劫,誰都會義不容辭的”普遍正義來釋放被救當事人的心理負擔。

而對于民眾輿論而言,網友們除了贊佩這種不為多見的善舉外,更多的也會暗暗慶幸,因為在皆大歡喜背后,人總會心有余悸的作出不幸假設。如果清潔工通過“按壓”最終沒能救回58歲的男子,當事人家屬及輿論表現又會是怎樣一番圖景呢?

輿論對于施救的認知,一向存在嚴苛的標準。簡單來講就是,施救成功會備受贊佩,如果施救失敗,同樣會出現對施救者身份、職業的探討。因此,在危急關頭很多施救者變得猶豫甚至掙扎。

但不得不說,更多時候也正是出于對這種難以預料的風評的擔憂,路人在面對心梗倒地男子時,多半是不敢出手相救的。同時,即便有人克服心理障礙大膽出手,能規范使用心肺復蘇操作的人也并非多見。因此,當這種“高風險”施救行為成為一種稀缺時,施救者的挺身而出并成功復活男子后,輿論對待施救者李靜霞的贊譽更多的應該向“藝高人膽大”“手有金剛鉆敢攬瓷器活”去靠攏。

更能凸顯施救者膽大心細的能力是,她在為男子做心肺復蘇全程都有同行朋友視頻記錄,對于這樣的細節,記錄意義在于捕捉正能量,更在于萬一施救失敗能以此自保。而對于自己心肺復蘇能力的自信,李靜霞表示,這是因為自己之前接受過專業的心肺復蘇培訓,而且她的家人開了幾十年的中醫推拿館,她耳濡目染也對醫學知識了解較多。甚至,平時在公園鍛煉時,能經常處理朋友出現喉嚨痛等小問題也會來找她處理。

與此同時,當媒體追問清潔工對“救人一命”這一美談有何看法時,可能施救者給出的總結也是相對框架化的存在,因為當她談到要“正義普遍”時,更多的還是在鼓勵更多正向人生價值的出現。

當清潔工救人美談成為社會又一股正能量傳遞時,她帶給人們除了對“善良本能且普遍”的思考外,似乎也為更多想救但不敢救的正義之士提供了一種參考路徑:有時候見義勇為能否成功靠的不是運氣和純粹的勇氣,而是實實在在的技藝。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