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凈虧 投資者理財要“抬頭睜眼”

2020-06-17 16:38:33    來源:光明網 搜狐號    

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凈虧,讓不少投資者從“躺著賺錢”的美夢里蘇醒過來。打破剛兌、利率下行、凈值化轉型,在如今的市場大環境下,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開始讓不少市民感到“力不從心”。老百姓究竟該選擇什么樣的理財產品?資金又該如何去配置?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買理財應該從“低頭閉眼”過渡到“抬頭睜眼”,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同時,可考慮購買較長期限的存款產品或理財產品。

現象1:市場變天

保本保收益不復存在

“現在向大爺大媽介紹理財產品,其實是一項很頭疼的工作,產品不保本也不保收益,這讓他們很難理解。”在南京路一家股份制銀行里,大堂理財經理正在向市民介紹凈值型理財產品。“老年人承受能力不行,所以只能告訴他們,現在國家規定理財產品不保本保收益了,以后這樣的理財產品也都沒有了。要是擔心本金和收益沒保障,還是買存款類產品吧。”據透露,不少投資者既想要高收益,又不想承擔風險,一出現虧損就“莫名驚詫”,想要銀行剛性兌付,但這些都已經成為過去式。

現在之所以會虧損,是因為規則變了。記者了解到,資管新規要求在2020年之前,銀行理財產品全部轉變為凈值型。所以,今后銀行理財產品也不會存在剛性兌付。投資者將逐漸接受現實:只要市場行情不好,中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將和基金一樣,出現虧損都是正常的。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表示,未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凈值化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銀行給客戶展示的收益率也是業績比較基準,而非銀行到期一定會給客戶兌付的收益率,在投資過程中,產品的收益會受到投資標的走勢、銀行資產管理投資策略等因素影響。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打破剛兌已經不再是口號了。

現象2:利率下行

難覓高收益理財產品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一直處于下滑態勢。記者調查了解到,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在內的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較此前3.5%-4.2%的區間下滑至3%-3.8%左右。

“去年6月份,我買了款一年期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是4.6%,對于當時的這個收益率,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市民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當她想繼續追加一年期時,卻發現同類產品的收益已經變成了3.6%,這讓她感到吃驚。“一年時間,跌了不少,我都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選擇了。”宋女士說道。

當然,有這種感嘆的并非宋女士一人。多位具有長期購買理財產品習慣的市民告訴記者,去年同期,預期收益率在4%以上的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還“遍地開花”,而如今買起來就難得多,只要出現收益率高于4%的產品就特別受歡迎,基本都要靠搶。

不僅如此,記者發現期限較短的結構性存款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也普遍下行。島城某銀行近期發的理財產品宣傳上顯示,結構性存款一萬起存,一年期預期到期利率為1.5%-3.6%,半年期預期到期利率為1.5%-3.5%,三個月預期到期利率1.5%-3.4%。

轉機:存款類“吃香”

大額存單適合穩健投資者

近期國債繼續停售。所以目前整個市場上最安全的產品就要數大額存單了。

據記者了解,大額存單是目前銀行利率最高的存款類產品了。它不僅有著保本保息的高安全特點,同時面臨市場利率不斷下行的今天,能達到4%的利率也是非常具有優勢的。

記者走訪多家銀行了解到,從產品期限看,大額存單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5年共9個品種,起購門檻為20萬元或30萬元。今年以來,盡管各銀行發行的大額存單利率存在一定差異,整體出現下調趨勢,但3年期及5年期產品的年利率多維持在3.85%至4.18%之間。

“大額存單安全性高,收益也不錯,投資者的年齡也逐漸年輕化。”青島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師告訴記者,雖然最近大額存單收益也在下降,但在全球資產劇烈波動的背景下,依然受到投資者的青睞。記者了解到,大額存單因本身具有安全性高、利率適中和流動性強的優勢,目前投資者認購大額存單的核心原因多為“安全性高”,因為與理財產品不同,大額存單屬于一般性存款,受存款保險保障,成為穩健投資者的最佳選擇。

建議:從“長”計議

可提前鎖定中長期收益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表示,由于宏觀貨幣政策持續保持寬松狀態,再疊加疫情影響,央行定向降準,固收類資產收益持續下行,以存款、債券等固收類資產為主要投資標的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后期仍有下行空間。

面對持續下行的銀行理財市場,投資者該如何購買理財產品呢?殷燕敏建議,保守型投資者要想提高收益,只能犧牲資金流動性,投資期限較長的銀行理財產品,鑒于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仍將下行,選擇中長期產品也有利于提前鎖定高收益。對于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可以關注權益類投資品種的投資機會。

中國銀行青島市分行同安路支行理財經理喬寶茜認為,對于半年或者一年不用的資金,可以買一些半年定開或者一年封閉的凈值型理財或者結構性存款。長期不用的資金,應做中長期投資安排,比如購買銀行定期存款、大額存單、國債以及年金保險等,提前鎖定中長期的收益。

記者了解到,如果是風險回避型投資者,現在也可以買入一些利率相對較高的結構性存款產品。目前,仍有部分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利率在4%以上,且持有期最長可達到5年;此外,對于有一定資金量的個人,可以購買大額存單,不少銀行的購買門檻為20萬元以上,目前利率在4%以上的也存在,持有期也可長達5年。對于能夠承受適當風險的投資者,建議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用一定比例的資金購買基金類產品。

提醒:重視風險

理性客觀面對理財的風險

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是每個投資者第一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都必須要做的測試,目的在于讓銀行知道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從而推薦相同等級風險的理財產品。

記者了解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現在很多銀行都只是把風險評估走走過場。更有甚者,有理財產品經理在投資者并不知情的情況下就代為填寫。還有的理財經理會在投資者自己填寫后,認為最后的評估級別不高,而隨意修改投資者的評估選項,這是違背風險評估初衷的。經過理財經理修改后,評估一般都會比投資者本人填的要高,如果投資者按這個評估結果去購買理財產品,就會購買到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從而帶來本金虧損的風險。所以,對待理財“風評”一定要認真。

此外,為了完成業績,一些理財經理在推銷產品的時候,往往會重點強調收益,把產品最理想情況下的收益說成平時實際收益,而理財產品中所包含的風險卻被一帶而過。這是在有意引導投資者片面追求收益最大化。

對于市民而言,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收益永遠與風險成正比關系,在追求高收益的時候,就要看到高風險的存在,別被收益蒙了眼。同時,在選擇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不僅要關注產品的投資范圍、投資標的、風險等級、是否保本等,也需要關注銀行管理該類產品的歷史業績來選擇管理能力較好的機構。(記者 楊博文)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