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內加爾圣路易斯的地方政府跨市紅樹林養護項目。(受訪者供圖)
大洋網訊 昨日,第五屆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以下簡稱“廣州獎”)入圍城市答辯會正式啟動。丹麥首都大區、荷蘭布雷達、塞內加爾圣路易斯3個城市參與首場答辯,與其他入圍城市角逐最終的5個獲獎城市名額。廣州獎是如何評選出來的?遵循哪些標準?今年有哪些項目入圍?廣州日報整理五問五答,帶你快速了解。
“廣州獎”是什么?
推動城市創新發展 表彰城市成功實踐
廣州獎全稱是“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由中國廣州市、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組織和世界大都市協會主辦,旨在交流城市創新發展的先進經驗,表彰城市和地方政府推動創新發展的成功實踐,倡導城市創新發展的科學理念,推動全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自2012年以來,廣州獎已舉辦四屆評選活動,每屆均有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城市報名參評,累計城市創新參評項目已超過1300個。主要涉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城市規劃和良好治理、伙伴關系、技術、韌性城市、社會包容和性別平等主題領域。
評選有什么標準?
第一標準是“創新性”
第五屆廣州獎將如何評選出最終5個獲獎城市?
廣州獎評審委員會有4個評審標準。正如“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這一名稱所示,第一個標準是“創新性”——獲獎項目必須是前瞻性的政策、獨創項目、新型商業模式或具有創意的做法,能解決社會、經濟、環境或治理方面的重大問題。
第二個是“成效性”——已經達到或正在達到預期目標及其他有利社會發展的成果。第三個是“應用性”——具有顯著的可示范效應和推廣意義。最后一個是“影響性”——對解決公眾關注問題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力。
“廣州獎”怎么評?
專家評選+公眾投票
廣州獎每兩年舉辦一屆。每屆廣州獎評審團由國際專家組成并獨立運作,首先由技術委員會從符合參評資格的城市中遴選出15個入圍城市,最后由評審委員會從15個入圍城市中選出5個獲獎城市。
首先,技術委員會初評。由來自各地區和專業領域的技術委員會專家對申報實踐進行初評,遴選出排名靠前的45個實踐城市,然后在45個城市中選出15個入圍城市。
其次,公眾投票。15個入圍城市申報材料將在廣州獎官方網站公布,由公眾、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入圍城市答辯會參會嘉賓、全球市長論壇參會嘉賓以網絡投票形式選出1個城市進行嘉許。
最后,獨立評審委員會終評。由不少于5名國際知名人士組成獨立評審委員會,對15個入圍城市進行評估。評審委員會根據入圍城市提交的書面申請材料以及在入圍城市答辯會現場陳述和答辯情況,選出獲獎城市。
評審委員會將從入圍名單中最多選出5個獲獎城市,獲獎城市可少于5個,除了獲獎城市,廣州獎組委會還將為其他的入圍城市頒發廣州獎榮譽獎章。
答辯會如何進行?
分四組按主題答辯
從11月8日至10日,答辯會將邀請15個入圍城市的代表分4組展示其入圍項目,并回答現場觀眾包括評審委員會專家的提問,4組分別為:“包容之城”“創新之城”“韌性之城”“綠色之城”。
答辯會面向全球城市決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開放。通過項目展示和互動環節,與會者可以了解國際城市治理的最新動態,分享地方執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成果,交流全球城市創新實踐的優秀經驗。
今年有哪些項目入圍?
奧地利·維也納:
激勵兒童和青年加入城市決策和管理
在過去的50年里,維也納經歷了從老年化城市到年輕化城市的轉變。如何激勵兒童和青年加入城市決策和管理?維也納給出創新方案——兒童和青年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將社會包容性置于城市決策和管理的核心,涵蓋維也納所有土生土長的兒童和青年。
巴西·圣若澤杜斯皮尼艾斯:
監控傳染病與保護野生動植物移動程序
為了防止城市暴發疫情,保護野生動植物,圣若澤杜斯皮尼艾斯市發起了基于移動應用程序SISS-Geo的公共衛生運動。SISS-Geo程序可以使任何手機用戶都可向市政衛生部門登記,并定位所發現的動物尸體以及潛在受污染地區。
中國·重慶:
處理疫情城市醫療廢棄物的應急解決方案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城市產生了不少醫療廢物。如何有效處理醫療廢物,并防止繼發感染和病毒傳播?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采用了創新的“三級應急機制”。該機制把城市醫療廢物處理的新技術和對醫院的嚴格監管相結合,有效監管和處理醫療廢物。
丹麥·首都大區:自行車超級高速公路計劃
如何在減輕交通擁堵同時又能改善人們健康?丹麥首都大區聯合30個城市合力打造自行車超級高速公路,為輕碳城市發展提供新方案。該項目計劃在大區內建成850多公里的自行車超級高速公路,目前共有9條公路通行,線路里程共174公里,在自行車超級高速公路上騎車的人數增長了23%,14%的新增騎手過去常坐汽車出行。
厄瓜多爾·基多:都市區生態效益工具
2016年,基多在《基多大都市生態效益條例》指引下,與社區領導和大學合作,確定交通站點周圍地區的規劃參數,鼓勵在關鍵交通節點建設高密度的綠色建筑、提供經濟適用房。此外,該條例采用了土地價值捕獲的概念,以確保城市保有其在指定區域中通過增加密度和土地使用補貼產生的土地價值增量。
印度·奧里薩邦:城市工資就業倡議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封城的壓力導致印度勞動力大量回流。如何保障回流人口工資和生活?印度奧里薩邦啟動《城市工資就業倡議》。奧里薩邦政府按規定日薪保證城鎮勞動力的每年最少工作天數。這些勞動人口現在多從事公共工程,項目資源主要來自國家和邦政府正在進行的福利計劃。
印度·伯翰普:污物處理項目
城市待處理的污物對市民健康和環境帶來巨大的挑戰。為此,伯翰普市政當局通過了《2018糞便污泥和污水處理(污物處理)條例》的決議,并與當地婦女團體在污物處理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進行合作,婦女自助團體建造衛生廁所,推廣化糞池的機械化清空、污水處理廠的運營和管理以及處理后的污泥再利用。
印度尼西亞·萬隆:OMABA烹飪中心
萬隆OMABA烹飪中心項目不僅確保輔助食品運送到目標兒童群體,還通過提升加工食品的營養和口味,確保兒童自愿吃完這些食品,婦女組織通過摩的將食品運送給目標兒童。項目成員幾乎都是女性,她們在項目的參與中,激發了創業熱情。項目還為當地社區賦予權力來處理營養不良問題、加工健康食品送給兒童。
黎巴嫩·丹尼區:抗擊疫情的應急響應計劃
黎巴嫩丹尼區抗擊疫情的應急響應計劃不僅可以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彌補人員與資金的短缺,還鼓勵公民(特別是年輕人)共同參與治理。在公民社會組織(CSOs)的支持下,丹尼區城鎮聯盟與青年志愿者組成的15個委員會合作,共同制定了一套應急預案。
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城市糧食系統
為了養活150萬居民,塔那那利佛市政府正實行三項創新舉措來增強城市糧食系統韌性。第一個舉措是通過使用“我的農場”移動應用程序來推廣城市農業。第二個舉措是實施《米蘭城市糧食政策公約》監測框架,用以修訂該市與糧食相關的優先事項。第三個舉措是“改善兒童的食物”。
荷蘭·布雷達:“綠色碼頭”項目
布雷達“綠色碼頭”項目通過讓利益相關者和公民的共同參與,從而得到他們的支持。“綠色碼頭”項目的核心是創新的“自然包容性碼頭”技術。這種技術新開發了一種磚石材料,并采用創新的技術性實施辦法以取代傳統的混凝土墻,并將其延伸至與河道平行的人行道或街道下方,以便河岸上的植物扎根成長,從而使當地動植物生長繁榮。
塞內加爾·圣路易斯:
地方政府跨市紅樹林養護項目
由于氣候和人為壓力,塞內加爾圣路易斯省的1000公頃紅樹林瀕臨滅絕。為了修復這片紅樹林,塞內加爾圣路易斯省議會提出了一種創新的環境治理方法——跨市紅樹林養護項目。圣路易斯將橫跨三個城市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修復工程與應對緊迫的城市氣候挑戰、改善當地人民生計的戰略相結合。
南非·開普敦:
“綠色開普”西開普工業共生計劃
西開普工業共生計劃于2013年開始實施。該計劃促進資源交換,把廢物填埋場里的廢棄物重新分配,為成員帶來經濟收益,降低生產過程的碳強度并創造就業機會,最終讓制造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氣候變化適應性。
美國·洛杉磯:
可持續發展目標行動開源機制
洛杉磯開創了兩種用于可持續發展目標地方行動的開源機制:可持續發展目標數據報告平臺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活動索引。可持續發展目標活動索引是一個生動的眾包式百科全書,記錄著在洛杉磯推廣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組織,可以搜索和導出,允許居民建立共享功能并了解可持續發展目標。
現場答辯:合作和公眾參與是關鍵詞
答辯會上,入圍城市除了要作十多分鐘的主題陳述外,還要面對評審專家及線上觀眾的“拷問”。答辯會在犀利專業又蘊含人文關懷的“問與答”之間,向全球觀眾提煉、共享城市治理智慧。
“合作”是這場答辯會的關鍵詞,每一個項目都提到跨區域、跨部門乃至跨學科的合作。“2008年我們調研發現,跨城市的自行車騎行者越來越多,時間也越來越長。為解決跨城市通勤這個‘剛需’,丹麥首都大區聯合30個城市推出了‘自行車超級高速公路計劃’。”該高速公路網絡辦公室主任西澤爾·伯奇·惠勒說。項目也在早期便引入公眾參與,得益于一群樂于提供騎行經驗的受訪者,辦公室能及時在高速公路上向人們提供“路面濕滑程度”等重要信息。
荷蘭布雷達的“綠色碼頭”項目是如何把組織聯合起來的?如何讓市民參與其中?“我們在考慮古城墻上樹木的保護時,邀請了自然組織加入,向他們咨詢樹木保護的問題,如哪種樹木會比較好成活。我們也動員了很多市民加入其中。”項目主管羅爾·克萊斯回答評委提問表示,項目中的關鍵技術就來自當地一所大學。
答辯會雖在線上舉行,“火藥味”絲毫不減。從項目前紅樹林每年減退40%,到項目開始后紅樹林每年增長7%、土地退化趨勢每年下降25%……塞內加爾圣路易斯的地方政府跨市紅樹林養護項目給了亮眼數據,評委提問卻是一針見血——如何確保可持續的資金支持。塞內加爾圣路易斯市政府秘書長阿瑪斯·迪亞坦言,由于部分市政府管理人員不愿意參與到項目中,項目確實較難獲得來自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資金支持,資金通常來自非政府組織,項目和技術伙伴的支持也是比較脆弱的,對于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但提問也有溫情的一面,同樣對紅樹林項目,有線上觀眾請主持人代為發問,怎么幫助因為紅樹林保護項目而失去生計的居民?阿瑪斯·迪亞回答道,項目會幫助這部分人尋找替代的工作,通過一些協會、非政府組織提供生產設備例如漁船,給當地居民提供技能培訓,為婦女提供工作機會,同時向他們科普保護紅樹林的重要性,讓大家都能最終從項目中受益。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楊朝露、葉作林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