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生上門服務失能老人。
護理員幫助一位半失能老人進行康健治療。
社區醫護人員上門,為失能老人帶來便利。
社區醫院醫護人員上門服務失能老人。
志愿者在養老院慰問失能老人。
編者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預測“十四五”期間,廣州市戶籍老年人口將突破200萬,步入中度老齡化。“未富先老”的現實壓力下,如何構建具有廣州特色的養老模式,發揮全國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先行示范作用,根據《廣州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重點內容,本報今起推出“大城市大養老”系列報道。
大城市大養老
截至2020年,廣州市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80.6萬,老齡化率達18.3%。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了解到,為了讓市內目前213萬常住老年人口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廣州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提供了不少政策支持。
中重度失能、失智人群長期依賴基礎、治療和康復護理,他們也最需要來自家庭、親友和來自社會的關心。在機構護理和居家護理中,如何讓老人的生活更安全、更幸福?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調查。
廣州昊琛養老院院長沈麗紅明顯感覺到,近幾年隨著民眾對阿爾茲海默病的了解,送來養老院的失智老人數量越來越多,年齡也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而在該養老院中同樣需要投入巨大護理資源的還有失能老人。這群失能、失智老人往往也是在養老院里居住時間最久的,如無就醫等特殊情況,老人們大多會在養老院一直待到生命的末端。
重度失智 他被送養老院
在把老伴顧國輝(化名)送進養老院之后,郭翠紅(化名)自己也因為疲憊住進了醫院。顧國輝今年80多歲,他確診患有重度阿爾茲海默病已經三年。當初老人被發覺患病,是因為一次意外走失——在某一天跟著妻子外出時,他在地鐵站里迷路了。
為了照料老伴,原本患有心臟病的郭翠紅不得不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在老伴身上。但失智并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現有手段能夠做到的也只是延緩癥狀的快速發展。顧國輝的情況一天天惡化,被他遺忘的生活技能越來越多。他開始不記得東西擺放的位置,前幾分鐘問過的話,下一刻他又再次重復。由于健忘,他的脾氣越來越難以控制。直到有一天,一向愛體面和潔凈的他也對大小便失去了控制力,家里的沙發上、地板上都出現了他的排泄物。
隨后這樣的情況幾乎天天在家里發生,顧國輝似乎總是精力無限,而長期照護卻讓郭翠紅的睡眠和身體每況愈下。直到一次散步時,顧國輝二次走失,等家人報警找到他后,驚魂甫定的兒子兒媳以及郭翠紅終于決定把顧國輝送去養老院。
在祈福護老公寓,顧國輝的床位安排在專門的失智區——養老院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區域,一邊是屬于輕度失能、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的老人,他們的生活比較豐富,老人們樂于社交;而顧國輝所在的另一邊則屬于重度失能失智區,需要專門熟知護理知識的護工來進行重點巡房。在那里,像顧國輝這樣的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照護難度大 靠磨合出經驗
阿爾茲海默病患者每個個體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同:有的老人剛到養老院時對于陌生人具有一定的攻擊性,洗澡時會推搡護工;有的老人精力充沛,喜歡四處“串門”;有的老人日夜作息顛倒,到了晚上會大吼大叫;有的老人則一開始就呈現出自閉狀態,表現出對周圍環境和人的淡漠。“甚至有的老人會去馬桶洗手,有的愛摳臉上的傷疤,有的會拔掉針頭,有的會用指甲摳床上的木板,有的甚至會咬拖鞋。針對失智老人,最大的問題便是安全隱患。”沈麗紅告訴記者。
目前,失智老人照護成了養老院普遍面對的大難題。對于這些老人,一些智能化的設備鮮少能派得上用場,“例如防走失防跌倒,各種各樣的電子系統、監控定位等,理論上是蠻好的。但是實際上想要做好護理,還是要靠人。”沈麗紅說。
養老院普遍采用的是“巡房+建立個人檔案”的方式,來有針對性地應對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照護注意事項。“這些只能在日常的磨合中不斷地總結方法和經驗。”祈福護老公寓的護士長彭欣說。
比如為了解決顧國輝老人喜歡“玩大小便”的問題,彭欣和護理員們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老人家對于自己的名字有認知能力,于是護工們便將顧國輝的所有個人用品都貼上他的名字,并根據他的動作做出引導;還有的失智老人對自己年輕時的社會角色會有反應,如果管老人叫“謝阿姨”“張叔叔”對方可能不理你,但如果喊“謝老師”“張教授”,他們就會非常愿意接受意見;“不過更多的時候,對這些老人我們會適當采用‘忽悠’的方法。”祈福醫院護老中心護士長吳婉虹笑稱,“比如他堅持要回家,我們就會假裝準備帶他回家,再反復回護老公寓里拿衣服和證件,可能過十多分鐘后,老人家就會忘記要回家這件事。”
照護失智老人需要的是方法,而照護失能老人則更多地需要耐心。在祈福護老公寓,劉叔的護理難度就極大。由于患有肺病加上類風濕疾病,需要長期服用激素,如今劉叔的皮膚已經薄如一張紙,“平時護士給他打針,只是輕輕一繃,就會導致皮膚裂開,直接露出皮下組織。”
因此護理員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在他身上。每天,護理員需要給劉叔的皮膚涂3~4次保護油;由于肺部疾病,老人每天吸氧和霧化的次數也格外多;而在老人的生活起居方面更是需要“輕柔”:吃飯喂食時需要盡可能采用不燙的流食;衣物和毛巾需要選用柔軟溫和的布料;甚至在搬運老人起臥時,也要格外小心關節處的皮膚。“他的皮膚一旦出現裂痕,我們就需要用專門的貼布來幫他‘打補丁’,以讓皮膚快速愈合。”
老人共性需求:
既要像“家”也要有愛
據記者調查了解,市內養老機構中的失能失智老人占比都不低:廣州昊琛養老院一共有160個床位,入住約120位老人,其中約70人為失能失智老人;祈福醫院2號樓26樓護老中心一共有90個床位,入住30余人,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少于三分之一;祈福醫院護老公寓共入住約60位老人,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為三分之一;廣州穗康頤養院的90多位入住老人中,中重度失能者比例至少70%以上;享福老年公寓失能老人占6成;康樺長樂老年公寓失能失智老人占到五六成。
對于此類特殊老人來說,僅有完備而細致的護理似乎并不足夠。吳婉虹曾經參觀過一家養老院,那里對于失智老人有一個特別的專區,“所有的桌椅柜角的設計都是鈍角或者軟包,門窗像一幅畫,不至于讓老人想到逃跑;專區內各個角落都設置有監控錄像,可以實時查看老人的情況,墻壁上有許多圖案和電子瀏覽產品,可以吸引并刺激老人的視覺,從而對他們的思維訓練起到幫助……”目前已有醫學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可以減緩阿爾茲海默病的病程發展,包括減緩認知衰退、減輕焦慮和抑郁情緒、減少攻擊行為等。
目前大部分的養老院建成時間早,格局基本已經確定,盡管硬件無法更改,但是在“軟件”方面,為了豐富失能失智老人的日常生活,延緩病情發展,護理人員同樣煞費苦心。吳婉虹說,祈福護老公寓有時也會招募一些志愿者或老師來給老人們講興趣課,“即便是看到一些新鮮面孔,老人們都會非常高興,這些對于他們的情緒和病情都會有積極作用。”而沈麗紅則更多的是希望把養老院打造成“家”的感覺,“通常給護理員的補貼會盡量充足,我們院的歷史比較久,人員流動率比較穩定,凝聚力不錯,當護理員的幸福感提升了,整個院的氛圍也會好很多。”
而對于這些特殊老人來說,需求同樣離不開“愛”:就像每次郭翠紅來到養老院看望顧國輝時,他還是會忍不住想跟著老伴兒走;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謝老師”,最希望家人可以帶她喜歡的零食來看望她;與老伴兒一同住進養老院的李伯,最大的樂趣就是聽失智的妻子講述她跟前任的故事,然后兩人再一起吵鬧……
記者在養老院中還曾采訪到古叔。古叔是廣西人,性格開朗,在養老院頗受護工們和其他老人的喜歡,但提起去年剛離世的妻子,以及由于疫情許久未能相見的女兒,他卻依然會落淚,“我現在這樣也挺好的,就是沒有什么朋友。”
護理員告訴記者,古叔患有一些老年疾病,在妻子去世后,女兒由于擔心老人的身體便將他接到了廣州。但是由于女兒工作繁忙,不愿拖累女兒的古叔便決定到養老院。古叔表示,唯一的心愿是疫情快點結束,讓女兒帶他出門好好看看廣州這座城市。
機構護理:專業醫護是核心 人手問題待解決
協助移動、身體清潔、入浴、喂飯、排泄……失能失智老人在生活、健康及精神等方面對照護者提出了“高要求”,照護者不但要有照護的意愿,也要有相應的專業能力:除了基礎護理,甚至要包括管飼(經鼻、經口、胃造瘺注食)、壓瘡預防、吸痰、給氧、心理需求……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無疑是一件非常消耗護理資源的事情。而專業技能醫護人員不足,幾乎是橫亙在各家養老院面前的一大挑戰。
廣州市昊琛養老院位于北京南路,這家有著17年歷史的養老院,共有約120名老人,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就有近70個,按照這樣的規模,院長沈麗紅原計劃給養老院配備兩名醫生、兩名護士,但卻遲遲招不到人手,現有的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不得不承擔起雙倍工作量。
記者在紅山社區“頤養中心”了解到,由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護士、康復治療師、助理社會工作師、技師級養老護理員等組成了非常完善的護理隊伍。隨著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部分老年人多病共存,國家鼓勵二級以下的醫院轉型為養老或是護理院。“護理院其實是醫院的延伸,住在護理院可以得到24小時更便捷、及時、細致的照護,醫護能力還是非常強的。”該社區工作人員介紹。
但目前,市內大部分機構護理中,失能失智老人的“特護”只是養老院的一個組成部分,并沒有被單列為“護理院”,而不同類型的養老院醫護水平也參差不齊。在市郊一家剛開業一年多的養老院,中重度失能者占據60%。該養老院市場部負責人肖女士介紹:“護理最大的難點就是院內醫療資源不足,我們有固定招聘來的護士,但固定的醫生沒有招到,目前是與一家公立醫院合作,該院每周只有一天派醫生來巡診。”
同樣緊缺的還有護工。像祈福醫院護老公寓總共有上百名老人,大約有30~40名護工,“平時護工數量還算充足,但是養老院具有一個周期性特點,如果是碰上節假日,護工就會嚴重不足。而疫情也給護工市場帶來一些不穩定性。”
而昊琛養老院內一共有30多名護理員,按現在院內護理人員力量,每位護理員至少得照顧3名失能或失智老人,工作強度會不斷發生變化,對于護理員的需求同樣存在。為解決這個問題,沈麗紅也想過,能否由民政部門牽頭與護校合作,分配一部分實習生來養老院緩解護工不足的狀況。
除此之外,護工的職業技能培養也是一大難題。當前的從業人員主要來自于醫療護理、社工系統、餐飲業等行業。而對于那些醫養結合型的養老院,在招募護工時更傾向于社工等專業人才,“在我們這些老牌養老院,護工們大多數是50歲左右的勞動婦女,她們細心耐心有經驗,但也存在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情況。”沈麗紅稱。因此針對這個情況,沈麗紅每個季度都邀請培訓老師來到養老院,手把手結合具體實例來解決相應的問題。
居家和社區養老:
加強監管有助提升服務水平
記者采訪發現,除了機構養老,居家和社區養老也對中重度失能人群起著關鍵作用。在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社會組織聯合會支持與指導下,2021年第八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愛在身邊,頤養之家”項目為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居家醫養服務。這是紅山街衛生服務中心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構建智慧社區居家醫養護服務體系的探索。自今年7月份啟動以來,項目已直接幫助轄區30名失能長者。
紅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站負責人、副主任護師羅嵐對記者介紹,該項目的服務對象為轄區內中重度失能老人或不能獨立生活但又不想入住養老院的老人,通過為老人配備穿戴智能呼叫設備,提供愛心頤養包以及專業的醫療護理、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家政等上門服務和24小時頤養咨詢服務,滿足老人日常生活、健康、醫療上的需求,將醫療機構、護理站、養老院、家政服務站“搬”到老人家里。
“在上門護理中我們發現,很多老人都是雙老或獨居狀態,有老兩口都失能的,請了個保姆,我們醫生、護士上門做巡診和醫療護理;也有臥床很多年的,我們上門給他做康復訓練和慢病管理。我們教會照料者正確的護理和注意事項,做到健康預防和管理,預防壓瘡和并發癥的發生。”
李阿姨因多種慢性疾病導致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全天照料護理,若到醫院看病治療,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紅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她安裝了智能呼叫設備,并提供每月1次家庭醫生巡診、每周1次護士居家護理服務和家政助潔等居家醫養服務,在團隊的悉心照料下,李阿姨身體情況趨于穩定,身體機能有所好轉,連進食量也提高了。
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璞緣照護的外聯事務部負責人孫蓓穎認為,針對居家照護,有力的監管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目前在全國20個城市設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在工作中我們發現,有些城市的上級部門監管嚴格,居家照護的服務水準會更有保證。針對居家建床,長護服務,醫保、商保、民政部門通過電話回訪、上門稽查、家屬鄰里訪談等拓寬監管的維度。有的城市上級部門投入監管的人力、物力力度非常大,稽查員早上三四點鐘就出門了,護理員給老人洗臉,毛巾的疊法如果不對,那都是要扣分的。這就會促使我們服務機構加強管理和培訓,從而更好保障失能老人的權益。”
在比例方面,紅山街衛生服務中心已建床居家護理的有37位老人,其中30位是中重度失能者;在璞緣照護目前服務的全國范圍內失能老人中,重度失能者占70%,中度失能者占30%。“據我們在全國范圍內的調查,中重度失能老人平均占常住人口的千分之0.7。”
更多床位“搬”回家
“護老者”也應獲得關懷
《廣州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明確,“優化養老床位供給結構。發展臨終關懷、認知癥障礙照護等專業養老服務機構、專區及床位,提升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養老機構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護服務能力。到2025年,護理型養老床位占全市養老床位的比例超過75%,認知癥障礙照護床位數達到4000張。”
記者從廣州市民政部門了解到,廣州市自2019年起試點建設家庭養老床位,通過上門服務、適老化智能化改造等措施,將養老床位“搬”進老人家中。“十三五”期間,廣州試點建設948張家庭養老床位,資助2524戶特殊群體老年人家庭、77個居住區進行適老化改造,經統一評估且照顧需求為2-5級的居家老年人,按照養老機構的服務標準提供專業照護服務。羅嵐介紹:“在實際操作中,評定為6級的重度失能老人也可以申請,接下來我們重點就是針對中重度,需要特護的老人建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和以往籠統地被稱作“失能老人”相比,有“認知癥障礙”的失智老人群體也比從前受到更多的關注。孫蓓穎對記者說:“我們在社區活動和調研中發現,不同程度的失智老人確實在不斷地增加。而且現在發現,一些60多歲的老年人已經開始有這種認知障礙的跡象了,所以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討論如何干預認知障礙。實際上,重度的認知障礙可被列入‘中度失能’的范疇。對于這部分老人的照護,和臥床的失能老人又不同,護理更為復雜。包括心理疏導的干預,也應該被提上非常重要的位置。”
業內人士認為,“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的模式是未來的趨勢,因此,要制定更多支撐家庭養老的政策措施,形成針對中重度失能家庭養老的援助服務網絡。
業內人士同時建議:一要將家庭養老納入社區養老的范圍,建檔立案,特別對家有失能失智老人的要經常上門了解情況,提供政策幫助,解決具體困難,有條件的社區可建立將“護老者”列入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待遇的機制;二要定期舉辦“護老者”培訓,傳授專業護老知識;三要成立“護老者”活動俱樂部,定期舉辦活動,互相交流、分享個案,開展心理輔導,認同他們的付出,送上愛的鼓勵,表彰他們為照料自己父母所作出的努力;四要設立家庭養老援助中心,幫助護老者家庭開展援助服務,提供替換服務,讓護老者也有喘息機會,消除心中的負面情緒。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程依倫 馮秋瑜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