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我沒有回山東滕州的老家。因為94歲的姥姥今年在我老家過年,她和我媽媽都沒有“陽過”,一起進了“決賽圈”。出于保護她們的考慮,外地的小輩們都選擇了視頻拜年。
雖然人沒回家,但親情不會改變。爸爸說,隔著屏幕,親情一點都不淡。
(資料圖)
在姥姥的概念里,孩子們在外頭都是要上班忙碌的。所以她看到我三天兩頭的打視頻,第一句話總是“你又打電話了?”“你今天沒上班啊?”
從小,就有人說我跟媽媽長得像,媽媽跟她娘長得像。四舍五入,等于我跟我姥姥長得像。這是我17歲的女兒P的圖——她把我P進了我姥姥和媽媽的合影里。看,94歲的姥姥,72歲的媽媽,45歲的我,像不像?
姥姥的老家是個小山村,距離我老家有1個半小時的車程。記憶里,那就是我的童年樂園。每到春天,漫山遍野開滿了白色的梨花。姥姥年紀大了,喜歡住在村里,城里的舅舅和我媽媽就輪流回村陪她。虎年尾巴上的疫情之后,姥姥跟媽媽回到了我的老家。隨后就一直待到過年。
按照山東人的傳統,老人很少在女兒家過年。但是今年情況特殊,我的哥嫂、侄子,舅舅家的表姐妹、表兄弟,都在春節前剛“陽過”,開車接送不安全。更重要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打心眼里就盼著姥姥能在我家過年。現在這樣,正好。
姥姥也高興。爸爸說,姥姥以前在村里,晚上8點就睡覺了,現在也會跟著他和媽媽看電視到9點多再睡。
姥姥喜歡曬太陽、嗑瓜子、吃甜食,孫輩們買給她,她很開心。
同一個城市里住著的親朋好友,也不約而同選擇了視頻拜年。以往,給長輩拜年是要磕頭的。往年的大年初一,哥哥會和同齡朋友約好,一起到各家給爸爸媽媽們拜年。一群山東大漢輪流串門,到家納頭便拜,客廳里磕了滿滿一屋子,拉都拉不起來。我對象20年前第一次跟我回家時,著實嚇了一跳。現在,他也學會了。
這樣的傳統,今年也免了。大家隔著屏幕互致祝福,發紅包,訴友情,一樣情義無價。
自家的過年程序還是有的。
老家離曲阜近,遵循圣人傳統。除夕夜要敬天、祭祖、擺供。如果是在農村,院子里一般都有個香臺子。城市里,就在客廳擺供桌,燒黃表紙。供桌上擺著干果和點心。干果有核桃、栗子、柿餅等,寓意柿柿如意。點心有蜜三刀、云片糕、糖球等。除夕夜12點,第一鍋水餃,要下素餡的,寓意素凈安寧。水餃熟了,盛出來先敬老天爺、敬老祖宗。
貼福字、貼春聯、發壓歲錢……這些也是過年的傳統。我都這么大了,爹媽還給我發壓歲錢。我也會給他們發過年紅包。
孩子們玩自己喜歡的。侄子熱愛書法,過年也寫個不停。他把書法作品做成了掛歷送給爺爺奶奶。
詩是陸游的《除夕夜》:
北風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
燈前小草寫桃符。
每年的春節,有變化,也有不變。過年就是這樣,寄托著中國人的親情和文化,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
祝福每家每戶新春吉祥,萬事順遂,宏“兔”大展,春暖花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燕
校對 徐珩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