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來路不明的“BBA” ,上演豪車“變形記”被判刑

2022-02-21 10:27:09    來源:揚子晚報    

近年來,二手車交易活躍,但二手車交易市場魚龍混雜,成為滋生收購贓車進行違法交易的溫床。若明知車輛“來路不明”卻鋌而走險進行收購,將面臨法律制裁。近日,南京鼓樓法院審理一起收購被詐騙來的奔馳、寶馬和奧迪轎車,涉案被告人被判刑。

隱瞞:篡改車輛發動機號和數據、銘牌

2020年6月至8月期間,被告人袁某同被告人胡某,在明知涉案車輛無任何合法手續的情況下,向焦某(另案處理)收購被詐騙的黑色奔馳轎車、黑色寶馬轎車和藍色奧迪轎車(經鑒定價值分別為人民幣41.3萬元、33萬元、28.6萬元),在被告人袁某和胡某的組織下,由高某(另案處理)更改涉案汽車發動機、車架號碼、篡改行車電腦數據、銘牌和合格證等,被告人徐某等人提供場地并將涉案車輛配合轉移至N市和H市上牌。檢察機關指控被告人袁某等人參與三部涉案車輛的掩飾隱瞞犯罪,涉案金額102.9萬元,情節嚴重,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訴。

違法:不審查車輛來歷就收購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袁某等人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收購和銷售,情節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且系共同犯罪,均應依法予以懲處。被告人袁某、胡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應當按照其參與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被告人徐某等人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輔助作用,系從犯,應依法減輕處罰。檢察機關指控被告人袁某等人犯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法院予以采納。

關于袁某及其辯護人提出的“被告人并不明知涉案車輛屬于贓車,被告知是質押車”,法院經查認為,證人證言及被害人所提供材料,能夠證實涉案三輛車均系被詐騙車輛的事實。袁某具有多年二手車從業經驗,其在焦某等人未出示涉案車輛全國統一的機動車銷售發票、舊機動車交易發票、協議抵償債務的相關文書等合法有效來歷憑證的情況下,未進行審查或者未進行有效的審查,仍出資予以收購,應認定其主觀上屬于明知。袁某收購上述涉案車輛,并組織對涉案車輛更改汽車發動機號、車架號等,其行為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對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解、辯護意見,與查明事實不符,法院不予采納。

被告人袁某等人犯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三年、兩年不等,并處罰金人民幣四萬元、三萬元、二萬元不等;扣押在公安機關的三輛涉案車輛,依法發還被害人。

釋法:明知是指“知道”或“應當知道”

本案爭議焦點在于被告人袁某是否主觀明知所收購的車輛屬于贓車。作為具有多年二手車從業經驗的袁某,在收購相關車輛時,未對涉案車輛進行有效審查。相關司法解釋規定,“明知”是指“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袁某在機動車證件手續不全的情況下,仍進行收購,屬于“應當知道”是犯罪所得贓物而予以掩飾隱瞞的情形,所以罪名成立,其行為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本案的判決,一方面嚴厲打擊了收購贓車等違法犯罪行為,明確對于具有多年行業從業經驗,明知車輛無合法有效來歷憑證,仍出資予以收購,對涉案車輛未進行審查或者未進行有效的審查,推定其主觀上屬于明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維護二手車市場的正常交易秩序,保障買賣雙方合法權益,起到較好的規范引導作用。

法官說法

承辦法官吳志堅認為,這起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案件中,被告人明知是來路不明的贓車,卻由于法治意識淡薄,鋌而走險予以收購,最終鋃鐺入獄。法官提醒,在選購二手車時,購買人需盡到合法審查義務,對于來歷憑證不明、手續不齊全、存在違法風險的車輛,切莫存有僥幸心理,警惕人車兩空、得不償失。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任國勇 通訊員 鼓小助

校對 徐珩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