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代表團自1980年首次參加冬季奧運會至今,42年里,已連續參加12屆冬奧會。
從首次參賽競技水平遠低于歐美運動員,獎牌顆粒無收,到1992年獲得首枚獎牌、2002年獲得首枚金牌,2010年第21屆溫哥華冬奧會收獲5金、2銀、4銅,再到本屆冬奧會金牌數創歷史新高,底子薄、基礎差的中國體育代表團,通過42年的努力,開辟了新的時代。
回顧中國冬奧裝備的發展,運動員從身著外國贊助的出場服、“東北老秋褲”滑雪服參賽,發展到由自主設計研發的高科技裝備“全副武裝”。從中,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冰雪運動前進的足跡,更是一個在科技創新驅動下更高、更快、更強的中國。
經過八輪版型優化的國家隊制服兼顧文化、科技及功能,比賽服的科技含量更是越來越高。 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首次參賽 穿著“東北老秋褲”出場
在北京冬奧會即將舉辦前夕,一條“中國隊首次冬奧出場穿東北老秋褲”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83歲的中國第一代滑雪運動員、第一位全國滑雪冠軍單兆鑒在央視節目中講述了中國體育代表團1980年首次參加冬季奧運會時,運動員簡陋的滑雪褲。
“不防風,不防水,就只是有保暖作用,外國運動員還覺得挺神秘,問是不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滑雪褲,以為有什么特殊功能。”單兆鑒說。
北京冬奧,也讓更多人開始重溫42年來中國與冬奧之間的故事。
1979年10月,國際奧委會恢復中國奧委會的合法席位。中國體育運動步入嶄新的歷史階段,冰雪運動也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舞臺。
1980年2月,第13屆冬奧會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參加冬奧會,共派出28名男女運動員,參加了冬季兩項、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花樣滑冰和速度滑冰五個大項。
然而,當時代表中國出戰的運動員,還沒有一件像樣的開幕式出場服裝。運動員身上穿的是日本公司贊助的棉服,服裝上都沒有印上五星紅旗,只是在胸前的塑料口袋里放上了一枚國徽。
全國滑冰冠軍則穿著舊訓練服和用了五年的冰刀站上冬奧滑冰場,而滑雪運動員們更是感到窘迫無措。
賽前適應場地時,滑雪運動員們才第一次見到現代化的現代冬季兩項槍支,第一次穿上用玻璃纖維制作的滑雪板。
糟糕的是,運動員們發現自己好像不會滑雪了——賽道上的雪滑得接近于冰,這些在國內久經沙場的滑雪能手,首先要學習如何避免滑倒。
比賽成績可想而知,中國體育代表團不僅獎牌顆粒無收,而且幾乎各個項目都是最后一名,且和冠軍成績相差甚遠。
當時,美國媒體還對此做過一篇報道:《中國——兩個第一:第一次參加冬奧會,成績倒數第一》。
一心想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們遭遇了巨大的挫敗感,但中國冰雪運動底子薄、基礎弱是當時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滑雪運動員在去美國參賽之前,從1979年12月開始就一直在日本長野訓練。去日本訓練,除了技術和器材更先進,還有一個原因——雪況。
中國冬季氣候和西歐、北歐、北美差異很大,前者是大陸性季風氣候,后者多是海洋性氣候,同緯度下,中國冬季氣溫更低、降雪量更少,這樣的自然環境和雪況,不利于競技滑雪運動的開展。
不過,這次冬奧出征對中國意義重大,中國冰雪健兒向世界最高水平的競技舞臺邁出了第一步。
北京交通大學風洞實驗室研究團隊成員通過風洞輔助訓練系統進行風洞測試。該系統能夠應用于冰雪項目運動姿態優化、強化訓練及高性能運動裝備研發。 新華社記者任超攝
突破趕超 越來越多“中國元素”亮相賽場
從1980年第13屆冬奧會開始,中國體育代表團開啟了超越自我、跨越發展的輝煌歷程。
1992年第16屆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3枚銀牌,位列獎牌榜第15位,實現冬奧獎牌“零的突破”。
2002年第19屆冬奧會,楊揚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中,為中國贏得了第一枚冬奧會金牌。
2010年第21屆冬奧會,中國隊收獲5金、2銀、4銅,創歷史最佳。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隊的服飾裝備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有了更強的設計感和更多的“中國元素”。
例如,開幕式服裝在色彩和衣料選用上,就有明顯轉換。
從1980年到1992年四屆冬奧會,中國隊的開幕式服裝偏愛藍白灰色調。
1984年第14屆冬奧會,為藍色衛衣套裝,1988年,男隊員為寶藍色衛衣,女隊員為紅色衛衣。1992年,出場服裝從藍色變為了灰色,衣褲開始加絨。1994年,變成了白色棉服,保暖性更強。
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中國代表團的出場服裝開始增加國旗元素,采用紅黃相間的棉服,也拉開了國旗配色風格的序幕。
在“衣品”上,出場服裝的設計也越來越緊跟時尚潮流。
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上,從未選用過羽絨服的中國隊,破天荒采用了白色長款羽絨服加白色褲子,再配以黑色圍巾的穿搭,引領了一波冬季穿衣潮流。
奧運賽場上的國貨服飾由點成線,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矩陣。本土國產運動品牌李寧、安踏等,通過與中國奧委會合作,越來越多出現在夏奧會和冬奧會賽場上。
不只是比賽場外的服飾,“中國元素”在比賽場上也越來越多地展現出來。
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冰場上,中國速度滑冰名將張虹在女子1000米賽場上實現了中國速度滑冰金牌“零的突破”。當時,她所穿的冰鞋,就是由中國長春體育用品器材有限公司生產的。
目前,這家企業制作的冰鞋和冰刀不僅在國內市場銷量頗佳,還遠銷荷蘭、法國、英國、比利時、奧地利、俄羅斯等國。本屆冬奧會這家企業還為多個國家滑冰運動員研制了冰鞋冰刀裝備。
北京冬奧 穿上國產高科技“戰袍”出征
2015年,北京攜手張家口取得2022年第24屆冬奧會舉辦權,中國北京,成為全世界第一座“雙奧之城”。
2019年,“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正式啟動,有61個項目228項技術陸續在測試賽、運動員訓練及冬奧會相關籌備工作中測試應用。運動員冬奧裝備的研發,也進入前所未有的快車道。
北京冬奧會上,世界看到的是一個被多領域高科技和中國制造“全副武裝”的中國體育代表團。
中國代表團的出場服飾就穿出了新高度,網友評價“又美又颯”——運動員身著羊絨大衣,男隊員配色為米色,女隊員配色為紅色,搭配同款顏色的圓頂羊絨帽和國旗配色的圍巾。在《歌唱祖國》的旋律中,運動員們一出場就給整個賽場涂上了一抹亮眼的“中國紅”。
國家隊的制服是經過八輪版型優化,從600多套外觀設計作品當中精選出來的,是兼顧文化、科技、功能的最優解。
運動員腳上的襪子,是用北極絨、納米紗線等多種材料量腳定制,具有自發熱功能,比同類型襪子平均增溫8℃以上。
不僅是制服,運動員的比賽服,科技含量更是越來越高。
“競速類比賽中,0.01秒就可以決定一塊金牌的歸屬,這0.01秒的差距也許就來自服裝和裝備。”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主任、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莉曾如此解釋運動裝備對運動員成績的影響。
北京冬奧會上,參加競速類項目的中國運動員,穿上了我國自主研發的防刺、防割、減阻的高科技“戰袍”。
由北京服裝學院牽頭的研發團隊歷經三年,參考中國運動員體型特征、訓練及比賽環境等,綜合紡織科學、服裝設計、摩擦學、熱物理學、生物力學、體育科學等技術,參考全世界100多種面料,用3D打印技術為運動員建模,通過實驗測試運動員在各種姿態下皮膚的拉伸形變,讓服裝剪裁更貼合運動姿態,實現競速類項目服裝、防護材料及裝備、耐低溫保障材料和技巧類項目服裝四類產品創新。
經風洞測試驗證,最佳姿態速滑服比海外采購的減阻超11%,新款短道速滑服最大減阻率超過10%,根據高山滑雪項目各小項速度差異較大的特點,細化有關比賽服設計,其最大減阻率超過9%。
在追求“快”的同時,“護”“暖”“美”也是科研人員攻關的核心技術問題。
高山滑雪訓練防護服,采用了新型柱狀陣列式抗沖擊結構和新型吸能緩震材料,有效保護高山滑雪運動員穿越旗門時的抽打傷害;
短道速滑比賽服整體使用高彈防切割面料,全面保護運動員的身體;
冬季項目的訓練和比賽服裝都加載了被稱為“堡壘”的綜合保暖系統,包含主動電加熱護臉、馬甲、外套、手套、襪子、坐墊等裝備,通過智能主動加熱技術,保障穿著人員在零下30℃環境下可持續作業8小時以上。
……
回顧中國冬奧裝備進化歷程,從簡易舶來品到躋身世界領先水平的自主科技研發,冬奧盛會背后,不僅是運動員之間的較量,更是國家科技實力與制造能力的比拼。
而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力量。(河北日報記者李冬云)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