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擺脫“物化” 教育生態才能變得更好

2021-09-08 14:41:14    來源:光明日報    

日前,有家長通過社交媒體向深圳市光明區相關部門反映稱,該區一中學初二年級家長委員會在教師節到來之際,發動所有班級的學生家長集資為教師購買禮品。對此,教育部門回應稱,經調查,相關情況反映屬實,但此為該學校家委會自主行為,學校教師均未參與,目前已通知學校要求家委會將集資款退還家長。

每年教師節前的此類新聞,總能引發社會關注。尊師重教是中國傳統,也是一個追求進步發展的社會的應有風尚。那么,以什么方式尊師重教,則折射出什么樣的社會風氣。集資送禮無疑“物化”了這種社會關系,將尊重的精神關系和情感關系通過禮物變成了物質輸送關系。

在新的交往方式帶來社會關系全面轉型的年代,師生關系也面臨重新認識與界定。在傳統社會中,教師往往是師生關系的中心。“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自上而下的知識傳承突出的是教師的作用,強調的是教師的權威。這樣的師生關系強調傳承有序,學生是知識、技能和價值接受的客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居于次要位置。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在教書與學習互動所形成的主動和被動關系里,內含著一種權力關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家長以物表意,就不只是尊師重教的表現,也有對權力關系的認可。

在互聯網時代,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正處在重構之中。知識、信息從網而來,“網絡原住民”的接受結構使得學生很多時候先于老師獲取越來越多“網來”的知識和信息,從而在知識傳播方面形成更加平面化的師生關系。從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角度看,不得不說,這樣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在教育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對于教師引導學生自我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當然,即便如此,在當下時代,尊師重教仍然是民眾的共識,亦是社會常識。教育者所教,不僅使學生知識體系完整,也使學生的人格、精神更加完整。在如今的師生關系中,尊重是一種平等關系,而非權力關系;被尊重的是老師的工作付出,而非地位差異;應當尊重老師在德行上的楷模示范,而非簡單地對老師阿諛奉承。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家委會張羅教師節的送禮,仍要以物去展現當下的師生關系,由此觸動社會神經、受到廣泛非議就是一種必然。或許,只有老師在師德規范的約束下“不收”,家長認清尊師重教的真正含義“不送”,才能讓師生關系擺脫“物化”,也才能使教育生態變得更好。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