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源成北京第二大污染源 區域聯防聯治需進一步加強

2021-09-07 13:47:56    來源: 北京日報    

時隔三年,北京市昨天(6日)發布了第三輪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北京市現階段PM2.5主要來源中本地排放占六成,區域傳輸占四成,呈現“六四開”。通過與前一輪結果對比,本地污染源絕對量實現了“瘦身”,區域傳輸分擔率增加近一成。

生活源成本地第二大污染源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介紹,本地排放中的污染“大戶”仍是移動源(46%),在移動源中,柴油車與汽油車占比較大;生活源中溶劑使用和汽修等服務業貢獻突出;揚塵源主要以道路揚塵和施工揚塵為主;工業源中石油化工、水泥建材等行業占比較大。

劉保獻表示,與上一輪結果相比,現階段PM2.5本地排放主要來源類型保持不變,仍然是移動源、生活源、揚塵源和工業源,累計占比為83%。經過三年大幅減排,PM2.5本地排放源中,各類來源的絕對量均大幅下降,實現“瘦身”。與2017年相比,揚塵源降幅最大,其次是工業源和移動源。

其中,移動源占比依然最高,因排放基數大,移動源在全年不同時段和空間范圍內均是本地大氣PM2.5第一大來源,這與世界發達城市特征相似。生活源占比凸顯,成為第二大來源。隨著能源、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包括支撐城市剛性運轉、服務業和涉及居民生活排放在內的生活源進一步凸顯,呈現出特大型都市的典型污染特征。

區域傳輸東南通道占一半

在本地排放源絕對量“瘦身”的情況下,區域傳輸對北京市影響增加近一成,且隨著污染級別增大占比上升,重污染日區域傳輸占比超過六成。

劉保獻介紹,從研究分析來看,區域傳輸占四成。其中從傳輸通道來看,東南通道傳輸在整個污染源中分擔率為21%,占區域傳輸的一半;西南通道傳輸在整個污染源中分擔率為9%,區域北部等其他區域在整個污染源中占12%。隨著污染級別的增大,區域傳輸分擔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重污染日(PM2.5日均濃度>150微克/立方米)區域傳輸平均占比超過六成。

與2017年相比,區域傳輸分擔率上升約一成。在重污染日,區域傳輸分擔率達到64%±8%,是全年平均傳輸水平的1.5倍,表明區域協同減排是下一階段空氣改善的關鍵。

區域聯防聯治需進一步加強

PM2.5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粒子的總稱,來源非常復雜,既包括一次排放也包括二次反應,而源解析就是建立環境空氣質量與污染源之間的關系,以確定大氣PM2.5污染治理主要對象和優先順序,是科學施策的基礎。本市已開展了三輪大氣PM2.5來源解析。

專家認為此次源解析方法科學、技術路線領先、數據詳實可靠、結論可信。記者了解到,相對上一輪的源解析,本輪研究在技術方法和手段、基礎數據量及解析結果的精細化程度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同時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專家咨詢會、論證會等不同方式對源解析的技術路線、數據來源、結論等進行了論證,吸收了國內外源解析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與技術方法,有多位院士多次參加論證工作。

根據此次研究結果,專家也給出了治理建議。針對本地污染“大戶”,要繼續強化對本地排放中移動源(特別是柴油車)、生活源、揚塵源和工業源的精細化管理。同時,進一步加強區域協作,建立長期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加強重污染期間應急聯動。因為有共同的前體物,要強化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以VOCs和NOx協同減排為抓手,進一步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