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菇農服務中心一片繁忙。“這30多名香菇基地技術員是各鄉鎮派駐到社區服務易地遷移群眾的干部。”鄖陽區昌欣菇業公司副總經理張永鴻介紹,他們正在忙著《青龍泉社區千畝香菇示范基地安全生產檔案》資料整理。
人有檔案,產業基地也有,真新鮮!順手拿來一套瀏覽:菇農認租大棚及菌棒購買協議、水電氣安全隱患整改記錄、滅火器保質期到期時間、生活板房內是否存放有汽油或其他易燃易爆物品、自查自糾臺賬……“通過建立分戶檔案,千畝香菇基地里的安全生產情況就全部明了。”張永鴻說。
青龍泉社區千畝香菇示范基地是鄖陽區昌欣公司出資為易地遷移群眾在“家門口”套建的增收致富產業,目前,基地里665個一體化種植大棚、1470個種植小棚是社區530戶1500余人穩定就業增收的“樂園”,戶均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
“歷年來,社區千畝香菇基地安全隱患處置都‘拴’在昌欣公司‘身上’,菇農只管租賃大棚種菇。”張永鴻說:“菇棚是塑料的、遮陰網是塑料的,少數菇農亂堆亂放雜物、私搭亂接電線問題,都是潛在的火災隱患;菇農用廢舊菌棒烘香菇,烘香菇時菇農睡在烘干房里,菇農在基地做飯,都是安全隱患風險點;菇農用車違章載人、電動車在菇棚或生活用房內充電等情況,也是安全生產的隱患。”
如何明晰香菇基地安全運行狀況,細化安全生產責任,成就全員參與、人人有責的氛圍?在多方調研協商的基礎上,6月中旬,青龍泉社區管理協調指揮部決定為千畝香菇基地建立“安全生產檔案”,即由指揮部統籌協調,組織基地技術員、派駐鄉鎮干部成立隱患排查整改工作專班,對基地安全生產隱患逐戶、逐棚、逐房展開“地毯式”全域排查,按照立查立改、清單移交任務、限時銷號清零和“誰主體誰整改”要求,凡菇農行為形成的隱患菇農主體主責整改,其他部分由昌欣菇業公司主體主責整改,將隱患排查、整改銷號均實行菇農、技術員、派駐干部“三簽字”手續確認后,連同菇農協議一并納入“一戶一檔”范圍,由基地市場主體——昌欣公司負責建設紙質、電子《青龍泉社區千畝香菇示范基地安全生產檔案》,便利基地明晰菇農、市場主體安全生產責任邊界,以及基地安全生產動態監測整改、源頭追溯整改等長效機制建立。
“有了這份檔案,我們能準確掌握基地安全生產狀況,也能及時為菇農提供服務和幫助。”張永鴻說。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