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 鐘南山等人獲獎

2021-05-21 08:13:43    來源:廣州日報客戶端    

5月20日上午,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頒發了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大會頒發自然科學獎23項, 技術發明獎11項, 科技進步獎142項。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等作為主要完成人的“新發冠狀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與臨床診治”項目獲得2020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獲得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科技合作獎則由凱文·瓊斯、羅蘭·約瑟夫·伯雷西、廖漢林3名外籍專家獲得。

由廣州地區科學家及科研院所牽頭完成的獲獎項目數量領跑全省

大院大所集聚 展現基礎研究實力

自然科學獎意味著在基礎研究中取得了公認的重大進展。在2020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的獲獎項目中,由廣州牽頭完成(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或第一完成人)的獲獎項目占全省的90%。這說明,廣州具有大院大所大臺的集聚優勢,強大基礎研究能力足以讓廣州擔當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策源地。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孫珍研究團隊完成的研究成果“南海海盆破裂-擴張歷史與擴張機制” 獲得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王強研究員團隊的研究成果“顯生宙增生造山過程中大陸地殼的非均勻生長” 同樣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

數學則是基礎研究的基礎,是其他科學研究的主要工具。廣州在該學科同樣展現出實力。由廣州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庾建設為第一完成人的“離散系統的變分法及其應用”獲得了2020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成為年來為數不多的在數學領域的獲獎項目。

如今廣州仍在不斷推動原始創新,不僅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搭建 “1+2+4+4+N”戰略創新臺體系,也推動科技創新從產業主導模式發展到“以科學引領產業”的新階段。如今,廣州市基礎研究投入占R&D經費比重達13.9%,創歷史新高,接世界先進國家

產研協同創新 科技成果展現巨大價值

從科研鏈條到產業鏈條的協同創新,同樣造就了廣州此次領跑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優勢。科研院所和企業機構密切合作,科技成果也更能瞄準業界的痛點問題,落地也能產生更大的價值。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為第一完成人的“基于互聯網的公開信息大搜索關鍵技術及系統”則獲得2020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學進步獎一等獎,并由廣州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國防科技大學、星漢數智科技有限公司、任子行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共同研制。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朱紅惠團隊的成果“農業微生物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及產業化”同樣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共同完成該成果的不僅有華南農業大學,還有廣東博沃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農業公司。

80后廣州青年科學家嶄露頭角

在獲獎名單中,一批青年科學家開始嶄露頭角。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健康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完成的“線粒體信號調控細胞命運研究”項目,也是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

“這份榮譽對我們來說既是鼓勵,更是鞭策。”劉興國是一名80后的青年科學家,他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后,經過美國博士后訓練,于2010年加入廣州健康院任PI。他建立的科研團隊獨辟蹊徑,建立了線粒體調控干細胞這一研究方向,系列工作獲得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他還擔任亞洲線粒體學會常務理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

而中科院廣州能源所 “高效節能熱色智能薄膜關鍵技術”項目獲廣東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第一完成人為太陽能研究室副主任肖秀娣研究員,她同樣是一名80后。該研究在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國家省市項目的支持下,經過十年的系統研究,該項目實現了高效節能熱色智能薄膜的批量制備和示范應用,提出的低溫成膜技術、快速退火裝置、粉體制備和高效分散技術、柔貼膜成型技術實現了熱色薄膜從材料到產品的轉化,可應用于建筑、車輛、船舶等門窗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