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提升海洋災害防范和應對能力 我國積極開展多方面工作

2021-04-30 08:23:34    來源:人民網    

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面公報》。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和海浪災害為主,海冰、赤潮、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32億元,死亡(含失蹤)6人。與十年(2011—2020年)相比,2020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均為最低值。

《中國海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20年,中國沿海海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于同時段全球均水。2020年,中國沿海海面較常年高73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三高。過去10年(2011—2020年)中國沿海海面均處于40年來高位。

提升海洋災害防范和應對能力 我國積極開展多方面工作

自然資源部有關專家向記者表示,2020年海洋災情呈現三個特點。首先,與十年(2011—2020年)均狀況相比,2020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均為最低值。與2019年相比,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分別減少93%和73%。其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依舊是風暴潮災害,占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7%;人員死亡(含失蹤)全部由海浪災害造成。最后,災害影響區域集中,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依然是浙江省,直接經濟損失3.55億元,但與10年浙江省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相比,處于偏低水

年來,我國在應對海洋災害方面開展了五個方面的工作。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道,一是實施滸苔綠潮災害源頭治理,與5年均值相比,2020年滸苔綠潮最大覆蓋面積下降54.9%,單日最大生物量從150.8萬噸減少至68萬噸,持續時間縮短30天。二是扎實推進自然災害防治工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取得階段進展,全國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穩步推進。三是不斷完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業務體系,填補國內海洋生態分類空白,出臺《海洋生態分類指南(試行)》,形成劃定我國海洋生態類型的通用框架,實施全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布設站位1100余個,完成12條海標準斷面調查。四是優化海洋觀測布局,“十三五”時期新增47個岸基觀測站點,布放84套錨系和漂流浮標,國家基本海洋觀測站點達到155個,各類浮標達143個,實現“十三五”時期岸基海洋站點密度分布目標。五是做好海洋預警報公眾服務,全面部署海洋災害應急預警,2020年共啟動海洋災害應急響應29次,編制海洋災害警報227期,預報時效由“十三五”初期的3天提高至5至7天,準確率提升5%。

“同時,我國海嘯預警時效由‘十三五’初期的15至20分鐘縮短至8分鐘,海嘯預警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專家表示,我國海洋災害防范和應對能力不斷提升,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一步加強。

我國沿海海面呈上升趨勢 2020年為四十年以來第三高

“2020年,中國沿海海面變化區域特征明顯,與常年相比,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沿海海面分別高86毫米、60毫米、79毫米和68毫米。”專家談到,與2019年相比,2020年中國沿海海面總體呈現“北升南降”的特點,渤海和黃海沿海海面均上升12毫米,東海和南海沿海海面均下降9毫米。

記者梳理《中國海面公報》發現,1980—2020年,中國沿海海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通過對比中國與全球不同時段的海面上升速率計算結果,以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世界氣象組織(WMO)等國際權威機構最新發布結果,中國沿海海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

專家指出,2020年,中國沿海海面偏高,加劇了風暴潮和濱海城市洪澇的影響程度,其中浙江和廣東沿海受影響較大。與2019年相比,長江口、錢塘江口咸潮入侵程度總體減輕,珠江口咸潮入侵程度加重。受海面上升及多種因素影響,遼寧、江蘇、福建和廣西沿海部分岸段海岸侵蝕加劇;遼寧、河北和江蘇沿海局部地區海水入侵范圍加大。

面上升由氣候變暖、地面沉降等因素造成

2020年,中國沿海海面較常年高73毫米。 哪些因素影響了海面持續上升?對此,專家表示,全球海面上升主要由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增溫膨脹、陸地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等因素造成。

專家介紹道,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創歷史新高,是工業化前水的148%。2020年,全球均表面溫度比工業化前水(1850—1900年均值)高約1.2±0.1攝氏度,為有觀測記錄以來三個最暖年份之一。全球700米以上和2000米以上海洋持續增暖,2020年海洋熱含量達歷史新高。2020年北極最小海冰范圍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第二低。此外,全球海面上升具有區域差異,西太洋屬于海面上升速率相對較大的區域,我國沿海位于該區域中,海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均水

“中國沿海海面還與局地的區域水文氣象要素變化、地面沉降等密切相關。海溫和氣溫升高、氣壓降低等因素都會造成局地海面上升。”專家談到,1980—2020年,中國沿海海溫和氣溫均呈上升趨勢。2020年中國沿海海溫較常年高0.9攝氏度,處于1980年以來最高位,沿海氣溫較常年高0.8攝氏度,處于1980年以來第二暖年。

專家表示,風場異常變化導致海水長時間向岸堆積,也是造成局地海面升高的原因之一。例如,2020年10月沿海距風場有利于海水向岸堆積,南海沿海增水明顯,月均增水超過124毫米,對當月海面上升的貢獻率超過45%。

“地面沉降也會造成海面相對上升。”專家分析指出,在我國,天津、上海和廣州等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位于河口淤積原,地質結構較松軟,由于地下水超采和大型建筑物壓實等作用,存在地面沉降,相對海面上升幅度較大。(記者余璐)

關鍵詞: 海洋災害 防護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