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月0元”等為噱頭的“套路保”,暗藏玄機的互聯網投保頁面,無法兌現的車險增值服務……這些保險消費新套路,為出險理賠埋下糾紛隱患。
對于消費者而言,目前有哪些新的保險陷阱需留意?怎樣才能正確購買保險呢?
“首月0元”套路深
在一些網絡場景中,時有“首月0元”“零首付”“免費保障”等互聯網保險產品廣告頁面出現,有的消費者在未清楚了解保險內容、保費繳納等情況下,便被“免費”誘導而投保。
這種營銷引流模式存在誘導營銷、信息披露不當等問題,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易引發消費糾紛或投訴。
從保險產品本身看,一些“首月0元”“免費保障”等宣傳未全面展示保費繳納整體情況,實際上是將保費分攤至后期,消費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費優惠;從監管要求看,保險險種的條款和費率,應當報監督管理機構備案或批準,“首月0元”之類的銷售宣傳行為,存在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的問題;從營銷方式看,營銷片面強調“首月0元”,卻未對保費繳納整體情況、保險責任等重要內容充分提示,易使消費者忽視產品重要信息。
互聯網頁面藏玄機
近年來,隨著數字金融業務蓬勃發展,互聯網保險產品因選擇性多、投保方便快捷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但也出現了一些風險隱患。
部分機構在互聯網頁面中給消費者自主選擇設置障礙,一些對智能設備使用不熟悉的老年消費者、對金融產品風險定價不敏感的消費者、缺乏理性消費觀念的消費者更容易被“套路”。
比如暗藏“搭售”。某些在線平臺在其票務、酒店預定頁面通過默認勾選、捆綁銷售等方式銷售一些保險產品,若不購買保險則不能享受優惠折扣,限制消費者自主選擇的權利。與網絡借款平臺合作,強制消費者在借款過程中購買指定渠道或指定公司的保險產品,變相收取“砍頭息”。
又比如“自動續費”。部分互聯網平臺及保險機構在保險合同訂立過程中,特別是網上投保時,網上投保頁面設置不規范、不科學,誘導消費者勾選“自動續費”,而后續扣費不提前提醒,也不經客戶選擇或確認,直接通過系統扣費。
“車險增值服務”名不副實
車險銷售在消費者投訴中占比很高,主要包括以下三類情況:
一是購買車險公開的送卡行為被禁止后轉到“地下”。在車險銷售環節中,送不送、送多少、送什么的信息不對稱,讓送卡變成一個“暗箱”,消費者對當中的公平性普遍質疑。
二是送卡私下口頭承諾無法兌現,維權遭遇困難。如今送卡承諾都是通過銷售人員口頭承諾,一旦口頭承諾沒有及時留存痕跡,事后追責或定責可能會遇到障礙。多位消費者反映,購前承諾的送卡到實際兌現時,遇到“缺斤少兩”和“貨不對板”的情況。
三是增值服務名目繁多,卻名不副實。因為公開送卡被明文禁止,保險公司以“增值服務”的名義送各種各樣的“服務券”。而很多消費者反映這些券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名不副實”。
按需購買正規投保
銀保監局提醒消費者,在選購保險產品時注意以下事項:
因需購買保險產品,不被“免費”迷惑。在瀏覽保險營銷宣傳頁面時,注意了解發布營銷廣告主體、保險產品承保機構,看清保險產品類型、保障內容和收費方式等重要信息,根據自身風險保障需求和消費能力選購,不被“免費”營銷宣傳誘導購買本不需要的產品。
知悉保險合同內容,了解條款信息再簽約。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保險產品時,要仔細閱讀保障責任、保險期限、責任免除等重要產品信息,認真查看交費方式、自動續保等是否存在“默認勾選”的情況,避免陷入“捆綁投保”或“自動續費”等套路。
選擇正規互聯網平臺投保。消費者選擇互聯網保險產品時,應注意核實投保平臺的銷售資質,切忌盲目選擇導致上當受騙。不隨意點擊來路不明的鏈接或隨意掃描二維碼,以免個人重要信息泄露、銀行賬號被盜或資金受損。
切勿輕信高額回報的保險產品。消費者不要輕信互聯網保險產品“高息”宣傳,要認清保險的首要功能是風險保障,避免遭遇非法集資騙局。
而對于車險增值服務,律師表示,銷售人員送卡存在被認定為給予投保人回扣或其他利益的風險,違反法律規定。該承諾可能在法律上本身就是一個無效承諾,所以消費者主張要求銷售履行送卡承諾的請求很難獲得法律的支持。
總之,買保險要像投資理財一般審慎,根據產品功能、自身需求合理布局,方能不被“套路”。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