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正在走進越來越多消費者的生活。據公安部通報,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371.3萬輛,占汽車新注冊登記量的21.34%。
面對巨大市場需求,國內多個省市都把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抓手。這一輪搶位賽中,西安以及陜西抓住機遇,正在崛起。今年以來,全國每生產8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來自陜西。
今年每賣出4輛汽車就有1輛新能源
10月13日,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一輪《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情況。會議提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預計超12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500億元,占上海汽車制造業產值35%以上。同時,個人新增購置車輛中純電動占比超過50%。
因為上汽集團、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存在,上海在國內汽車產業的位置不言而喻,而其對于新能源汽車產銷的謀劃,透露出行業發展大勢。
10月16日消息,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起草編制的《武漢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全面推廣應用清潔能源、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鼓勵發展有軌電車、BRT快速公交等多元公共交通方式。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以上。到2025年,武漢市新能源汽車達到25萬輛的使用規模,中心城區新增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100%。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包括上海在內,全國已有14個省市提出了“十四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涉及產量、產值、營業收入等具體指標。2025年,將是各地階段目標的關鍵時點。例如,山東提出,新能源汽車生產規模達70萬輛;浙江提到,新能源汽車產量力爭達到60萬輛,規上工業產值力爭1500億元;貴州計劃,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1000億元。
業內認為,各地爭先布局新能源,主要是因國內汽車產業進入優勝劣汰、存量競爭新階段,新能源化、智能化帶來彎道超車機會;而在現實層面,新能源汽車產銷亦逆市而動。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9月,全國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720.6萬輛和1698.6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71.7萬輛和456.7萬輛,占比分別為27.4%、26.9%。就是說,今年以來,全國每賣出4輛乘用車,就有1輛是新能源。
華商報記者查詢公安部數據發現,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371.3萬輛,同比增長98.48%,占汽車新注冊登記量的21.34%。在汽車市場因疫情影響逐步回暖過程中,新能源車無疑發揮了拉動消費的引擎作用。
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還推動了汽車出口規模快速增長。今年1-8月,我國汽車出口量超越德國,僅次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新能源汽車方面,1-8月累計出口34萬輛,同比增長97.4%,成為汽車出口增量主力。
中國“汽車城”變局,西安崛起
各地爭先提出新能源發展目標背后,中國汽車制造基地面臨變局。
過去幾十年,廣州、重慶、上海、長春、武漢、柳州是著名汽車城。但隨著產業結構轉移,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大行其道后,國內汽車制造業格局變化翻天覆地。
比如,以一汽為龍頭的汽車制造業,支撐長春一半工業,三分之一稅收。但燃油車產能巨量的一汽,正面臨新能源挑戰。2021年,長春為一汽生產242.1萬輛汽車,新能源僅占4%。
又如,擁有二汽“東風”的武漢,近幾年汽車產量下滑。統計顯示,2021年,武漢市汽車產量139.35萬輛,較巔峰時期的2017年減少約50萬輛。為重振汽車產業,武漢決定在“十四五”期間重點發力新能源,并相繼引來吉利、小鵬等。
還有柳州,2017年汽車制造業產值曾達到2534.92億元,占當地工業總產值近一半。然而到了2020年,柳州汽車制造業產值縮水到1718.47億元。
走向“東方底特律”,還是成就“中國汽車之都”,國內老牌汽車重鎮走到關鍵分叉路口。另一面,抓住新能源機遇的西安、合肥、常州等正在崛起。
將新能源汽車定為主導產業后,合肥已聚集規模以上企業300余家,今年1-8月,當地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9萬輛,同比增長44%。
江蘇是國內汽車工業基礎較好地區,常州原本存在感不強。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銷量突破11.8萬輛,居江蘇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量占了江蘇一半。
陜西是新能源汽車版圖上最具活力地區。據陜西省工信廳數據,今年1-9月,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60.7萬輛,同比增長324%,增速居全國第一。若對比全國471.7萬輛產量,約相當于全國每生產8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來自陜西。
擁有比亞迪、吉利、陜汽等頭部車企生產和研發基地的西安,則是陜西汽車制造業高地。尤其是比亞迪占據著絕對的數量,例如,今年1-8月,陜西新能源汽車產量51.6萬輛,西安比亞迪生產新能源汽車51.1萬輛。
汽車產業,成為陜西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也成為陜西以及西安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陜西省統計局數據,今年1-8月,陜西汽車制造業增長39.9%。據西安市統計局數據,今年1-8月,西安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增長37.7%。
而伴隨產業持續擴張,陜西以及西安經濟發展還將進一步被帶動。9月15日,比亞迪西安三期總裝工廠正式啟動,這標志著比亞迪西安工廠將進一步實現年產100萬輛目標。目前,西安已成為比亞迪除總部深圳外,布局最全,業務合作最廣的城市。而另一龍頭車企吉利,也在近日“加碼”西安:西安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已在9月初增至3.5億元。
在更直觀層面,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歷來是穩經濟、促消費的重要抓手。2021年全國汽車類商品零售額達4.4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到9.9%。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表示,汽車、家電和住房等歷來是消費的“大頭”,對于拉動消費市場回暖有重要意義。
華商報記者從陜西省統計局了解到,今年1-8月,在陜西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下,消費需求不斷得以釋放。其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同比增長1.13倍,較1-7月加快3.6個百分點,拉動全省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9個百分點。
陜西劍指汽車大省,還需要做什么?
在2020年汽車產量62萬輛、2021年突破80萬輛的基礎上,按計劃,2022年將是陜西汽車產量邁上100萬輛新臺階、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邁入汽車大省行列關鍵一年。
陜西省汽車工業協會消息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汽車產量85.5萬輛,同比增長62.8%,高于全國55個百分點,汽車產銷量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前三季度我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量的13.1%,占全省汽車總產量的72.2%。
財經評論人士楊德龍分析,今年以來在油價高企背景下,節能減排成為關注話題。新能源產業符合發展趨勢,上下游的投入和研發十分活躍,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陜西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曾昭寧看來,新能源汽車是毫無疑問的朝陽產業,將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汽車產業是系統工程、集群工程,除了整車制造企業,還需要一系列配套廠商發揮協同作用。
一家頭部汽車廠能夠帶動數家配套企業發展。在新能源及智能駕駛時代,雖然汽車機械部件減少,但就整車制造商而言,無論軟硬件供應,離不開產業鏈協同。因此,繼比亞迪、吉利等頭部車企紛紛加倉西安之后,零部件廠商拓普集團在近日宣布,擬在西安投資約30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
如三星落戶為西安帶來的半導體產業集群,龍頭效應有望在西安汽車產業顯現。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引擎切換。在各類戰略新興產業中,汽車這一工業的“皇冠”產業鏈最長、確定性最高、社會影響力最強、經濟帶動效應最大。各地圍繞新能源掀起的新一輪“汽車城”搶位賽,其實更是一場涉及營商環境的比拼。曾昭寧認為,像汽車等先進制造業所需求的營商環境,不僅是基礎設施、優惠投資政策,還包括人才、物流、配套供應等諸多層面,“換道超車”,不僅要“換道”,可能還要“修路”。
緩解新能源汽車“出行焦慮”
陜西“十四五”建35.54萬個充電樁
“我想買一輛純電車,但是感覺充電樁還是少,總有些擔心出行不方便。電車的續航焦慮讓我不知道買燃油車還是買電車。”家住西安電子城的王先生這番話或許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日益增大,假日交通出行中的“充電焦慮”成為關注熱點。今年十一長假期間,一則“開特斯拉被堵在路上,電量耗盡花2000元叫拖車”的新聞上了熱搜。
華商報記者在近期采訪中,通過與多位車主交談發現,在十一、春節等長假中,不少新能源車車主遇到過類似的“充電焦慮”。
不過,隨著充電樁建設日益推進,電車充電難問題有望逐步緩解。
近日,記者在陜西省內多處購物中心停車場、路邊停車場及高速公路服務區,都發現安裝了充電樁,在電網App和一些導航軟件上,也都能夠輕松找到附近充電樁。
早前,陜西省發改委發布的《陜西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到,截至2021年底,全省公共充電樁總數已超過1.7萬個,“十四五”期間計劃累計建設充電樁35.54萬個。其中,充換電站2691個,個人和單位用充電樁29.45萬個,農村公共用充電樁22萬個,將滿足全省預期6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