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開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這意味著所有的家長、父母進入“依法帶娃”時代。“依法帶娃”怎么做?父母該如何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濟南,一些學校推出了不少新舉措,幫助爸爸媽媽們學習怎樣更好地了解孩子,構建親子陪伴的良好家庭關系。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自此,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為“國法”。中國父母“依法帶娃”有了法律依據。
如今,“依法帶娃”百余日,濟南家長如何“依法帶娃”?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對話濟南多位家長及學校,講述家長“依法帶娃”100天的故事,揭秘幫助家長“依法帶娃”背后的“濟南方案”。
三個濟南家庭的“依法帶娃”100天
100多天以來,濟南家長許娟想了很多。在“依法帶娃”的這百余天中,她和兒子陳許歌之間的相處越來越好。
“我嘗試和孩子保持在同一個頻道上,用他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許娟表示,在她眼中,“依法帶娃”以來,家長最大的改變就是,更多父母重視起來,逐漸學著更“專業”地去當一個好家長。
“我如今會和孩子討論他喜歡的電影,一起打一局游戲,看同一本書,我們還會進行角色互換,換位思考問題……”許娟表示,兒子正處在青春期,但是母子關系經過一番小波折后,如今一家人感情越來越好了。
在“帶娃”的路上,最令她難忘的是“一封信的故事”。許娟回憶,有一段時間,她發現自己跟孩子的溝通好像出了一點問題。
“我兒子原是一個比較外向的孩子,上幼兒園時,每天回家都事無巨細地講述他一天的經歷,像個小復讀機,家人還給他起了個小昵稱叫‘叨叨嘴’。”許娟表示,那時候,工作再忙,她也盡可能地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
“我喜歡聽他嘰嘰喳喳地說,然后我們互相交換觀點。”許娟表示,雖然表面“嫌”孩子話多,但心里是高興的,一方面覺得孩子愿意分享,另一方面,那些充滿童趣的語言,給親子時光帶來了更多美好。
然而,許娟發現,仿佛突然間,兒子和家長的交流少了,家里原來充滿歡聲笑語的吃飯時間,冷清了不少,他不再崇拜大人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同學說的”“我朋友說的”。
“孩子開始對我們說的話不以為然,感覺我們不理解他,甚至跟我們產生了對立情緒。”許娟表示,有一天,孩子還和姥姥頂嘴并且摔門而去,把老人氣得掉眼淚。這讓許娟很苦惱,為此她沒少教訓孩子,苦口婆心地談過,氣急敗壞地打過,扣過零花錢……可都沒有太大效果。
“我們好像走到了一個話不投機的階段,而且進入了非良性循環。我說得越多,他覺得我越不理解他,他說得多了,往往就會引發新一輪爭吵,最嚴重的一次,我們有三天時間互不理睬。”許娟表示,沮喪的同時,她也慢慢意識到,隨著孩子長大,溝通方式也應該發生變化了。
許娟“掏心掏肺”地給孩子寫了一封信。看到這封信時,兒子掉眼淚了。“我想,他從中應該看出了媽媽對他的肯定和信任,對他的希望和祝福,當然,還有愛。”許娟表示,從那以后,她更關心孩子,拿出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學著更好地和孩子溝通,母子關系改善了很多。
“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需要不停地學習、思考、成長。我想,就讓我們從學著做一個善于和孩子溝通的家長開始吧。”許娟感慨道。
在濟南,和許娟一樣,許多家長對“依法帶娃”這個詞印象深刻。
“我印象特別深,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進法》開始正式實施,我聽說,這是咱們國家首次就家庭教育專門立法。”濟南歷下區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孫女士說。
“在國家立法以前,我家都是按照家里老一輩教育經驗帶娃兒,孩子基本散養,沒想太多。”孫女士回憶說,今年1月初,當大家都在討論“依法帶娃”的時候,她突然意識到,家長扮演的角色不能那么隨意了。
從此,家庭教育不再僅僅是家長關上門來自己解決,而是從“家事”上升到“國事”,無數個家庭正式進入“依法帶娃”時代。從此,她家也開始了“依法帶娃”。
“以前我們工作累了一天,回到家孩子不停哭鬧,我們曾跟孩子大發脾氣,甚至揍過孩子。”孫女士說,1月初,她仔細讀了這項新實施的法律的內容,如今,她的育兒觀念也改變了很多。
“現在我教育孩子時,會告訴自己,暴躁帶娃過度可能違法,所以我盡量讓自己冷靜,面對孩子會更注意自己的言辭,更不會動手。”孫女士說。
正如孫女士所說,記者注意到,《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時,應當關注孩子生理、心理、智力的發展狀況,要尊重其參與家庭事務和發表意見的權利。
作為父母,也不能對孩子一味“散養”。父母應親自養育孩子,加強親子陪伴,潛移默化,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另外,家長還應平等交流,給孩子以尊重、理解和鼓勵,父母與子女應共同成長。
說起“依法帶娃”,濟南舜華學校家長姜楊也深有感觸。
“我會和孩子談心,了解他的興趣愛好,并陪他一起去摸索培養他的愛好。他喜歡計算機編程、長號演奏,甚至電腦硬件的拆卸和組裝,我都會陪他。”姜楊表示,100多天來,兒子姜皓天和他的感情越來越深了。“依法帶娃”在他看來,給家長提了一個醒,讓家長更意識到,家長陪伴孩子,不僅是一種養育責任,還是一種法律責任。
“我們家三代從軍,所以我們家傳承了老一輩的教育經驗,按照軍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孩子。”姜楊表示,家里老人常給兒子講當年艱苦奮斗、保衛國家的故事,培養孩子愛國情懷,讓孩子懂得感恩與珍惜,樹立正確三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是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培育,還是生活技能、行為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很大的。”濟南舜華學校學生發展部部長孫樂感慨,“依法帶娃”百余日以來,許多家長在積極改變自己,學校也想了許多辦法,給家長們提供更專業的育兒知識,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
濟南家長“上學記”
1000多所家長學校教“依法帶娃”
“依法帶娃”應如何做?親子陪伴如何更有效?記者了解到,在濟南,許多家長在孩子入校的同時,也成了“家長學校”中的一員。
在濟南市羅而小學,每當一年級新生入學時,學校會對每個家庭進行問卷調查,歸納學生家庭教育問題,聽取家長對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給家長發放“家長入學通知書”。這樣的做法受到家長好評。
事實上,在濟南,像羅而小學這樣的“家長學校”還有很多。眾多濟南家長從孩子入學第一天前,就領到了“家長入學通知書”。
“我真的特別感謝學校,老師不僅教咱孩子,還教家長怎么當一個好父母。”濟南市中區育秀小學家長李女士說,以前育兒知識都是到網上學,有時候學的方法還不對,越學越焦慮,如今學校專門辦起了“家長學校”,終于有了更專業的學習機會。
在濟南實驗初中,家長教育成為辦學特色之一。
“作為一所初級中學,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和家庭教育充滿了各類矛盾和問題。”濟南實驗初級中學主任韓晗介紹,當家長的訴求和學生的發展同時擺在面前的時候,學校開始探索一條獨特的辦學之路。
“我們學校組織家長代表們走進課堂,利用社團活動時間或班會課時間,把家長最熟悉、最擅長的學科或他們自身的專業引進課堂,形成各具特色的班本課程。”韓晗介紹,有一個故事令他印象深刻。
“這是一位工作比較特殊的家長,她從事過很長時間的緝毒工作。然而,她卻因為自己的女兒沉迷網絡,不愿上學而愁容滿面,無可奈何。”韓晗回憶,事情的轉機就在一次“家長課堂”中。
當時,學校把家長邀請進校,給學生們講課。當這位家長身著警服,給學生們講解她參與緝毒的經歷時,她意氣風發,收獲了孩子們無數尊重與掌聲。從那節課以后,她的女兒奇跡般地轉變了,開始愿意上學了。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她認真準備每一場學考科目,考試均達到了合格等級。
“我清楚地記得,她到校領女兒的畢業證時,開心地告訴我們她女兒被高中錄取了。臨走時,她還滿含熱淚地給我們連鞠了三躬。我們明白,是班級舉行的這次家長進課堂活動給了孩子又一次轉變的機會,但真正拯救孩子的卻是家長自己。”韓晗說。
韓晗介紹,家長教育成為教育中越來越受重視的一環。近年來,為了幫助家長更好成長,學校還邀請教育專家、心理專家、法律專家等走進校園,為家長提供更專業的教育知識和經驗。
“我們學校注重以家風引領家長學校建設,學校聘請校外專家,聯手開發家風課程體系,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故事,解決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具體問題。”濟南市緯二路小學副校長孫惠芳介紹,在該校,家風教育成為學校的特色。學校還引導家長開展豐富的親子體驗活動,提升家庭生活品質,實現較高質量的成長陪伴。
“我們學校鼓勵家長多陪伴孩子,建立家庭‘養機場’,把手機放一邊,多陪孩子做點有意義的事。”濟南市市中區愛都小學主任趙蘊麗介紹,針對眼下許多家庭和個人刷手機、離不開手機的過度依賴現象。濟南市教育局倡導全家人共同設計制作存放手機的固定場所——“養機場”。商定每天同一時段全部將手機放進“養機場”,手機存放期間,家人可共處、可獨處,做一些有趣或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還建議家長和孩子潛心‘上書房’,旨在改變目前許多家庭的通病——不閱讀。建議全家人一起,每周固定兩個時間段,進行親子共讀。”趙蘊麗說。
“養機場、上書房、眾廚芳……”正如愛都小學一樣,如今,在整個濟南,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已經成為許多家長們的一項習慣。
2020年,濟南市教育局推出的一項特色活動,在全市中小學(含中職)、幼兒園中開展生活德育家庭實踐行動,以建起“養機場”、力行“眾廚芳”、潛心“上書房”三大主要內容,受到許多家長的歡迎。
更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4月12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遴選推廣第四批20個學校落實“雙減”典型案例公布,《山東省濟南市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案例入選。
記者了解到,整個濟南對家庭教育非常重視。濟南市還專門印發了《關于落實“雙減”政策進一步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通知》,明確家校社協同責任,提高家長家庭教育能力,構建教育發展良好生態。濟南還出臺了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兩個建設管理標準,建成1000所標準化家長學校和100所示范校,從辦學目標、課程設計、教學研討、學習評價、技術支撐以及家長參與情況等多維度加強家長學校管理,提升家校共育工作實效。
如今,濟南全市中小學家委會和家長學校建成率100%,1343所學校開展家庭教育在線服務,為家長提供咨詢輔導。濟南還建成了家庭教育掌上服務平臺和濟南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教給邁入“依法帶娃”的家長們更多家庭教育知識,幫助家長們解決家庭教育問題。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