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為世界種下哪些美好的種子,并如何用行動澆灌它們、讓它們長大?”日前,由多國藝術家與少兒共創的互動沉浸式藝術展“1棵樹·1世界”ANOBO世界少兒科技藝術巡展,在北京、廣州兩地三館開展。
7月29日,記者在廣州站現場了解到,藝術巡展以“1棵樹·1世界”為主題,將“樹”所蘊含的多重意義通過藝術互動的形式傳達給觀眾,尤其是觀展的孩子們。巡展廣州站由樹華美術及溯·榭映美術館聯合主辦,落地廣州東山湖公園內“溯·榭映美術館”,于7月15日-10月15日期間陪伴孩子與家長度過這個炎炎盛夏。
【資料圖】
展覽看點
看“樹”的不同形態
在“未來之樹”的新媒體沉浸互動空間中,可以看到由孩子們親手創作的葉片圖案,經由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發的NUWA(女媧)無限視覺生成模型,被延展成一整面墻的巨型圖畫。孩子們身處這些畫作組成的沉浸空間中,觸摸畫面就可以激活螢火蟲、煙花、糖果等圖案出現在畫面上。奔跑起來,還可以看到自己腳下的漣漪一圈圈蕩漾開去。
出自廣州美術學院院長范勃教授之手的《寓言》,其主體是一棵被解構了的樹, 這個形態的基本編碼來自十五個視障者。通過他們對樹本身的感知和認識作出解構、重組, 以他們的范式來建構與呈現他們的認知方式。如此構成的樹既是真實 之樹、亦是虛構之樹,它承載了兩個認知系統的象征性意義。
“蛻變”由美籍藝術家Rachel Marks打造,通過二手書、孩子在現場做的手工折紙等共創方式,形成一個滑梯型銀杏樹作品。樹上書頁的顏色由嫩綠逐漸變黃,這也是銀杏樹葉從出生到落下的顏色的變化過程,銀杏樹完成了它的蛻變;而樹葉變黃回歸了泥土,給大樹提供了養分,它也完成了自己生命形態的蛻變,讓銀杏樹繼續茁壯成長,這是生命循環往復的過程。
“用廢紙再利用裝飾成游樂場的行動,我們希望給孩子心中種下變廢為寶的種子。”“1棵樹·1世界”項目負責人力達告訴記者,藝術家本人還每周定期與展覽現場連線,與孩子們實時交流環保心得。
“獨一無二”的創意樹
“這里有姿態各異的‘樹’,它們和諧共處,共同構成一片參差多樣的森林。” 本次展覽中“獨一無二”系列展出了由樹華美術師生從真實樹種特征中獲取靈感,共創完成的數棵創意樹裝置。
“傳播之樹”利用從教學中淘汰下來的平板,傳播各地的自然、樹、故事。孩子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可以將一些感想記錄在小樹葉上貼到墻上,從而形成一個具有互動性的作品。
“希望之樹”是由三個自行車裝置組合而成,以此倡導大家用綠色低碳出行的方式與自然和諧共處;自行車中間的三圈裝置由樹華美術的學子們執筆而成,設計出了移動的城市森林裝置,將環保綠色的自行車和城市森林畫面相結合。
“成長之樹”通過傳感動畫的模式,傳遞親子間的愛、保護、束縛、催促等錯綜復雜的關系情緒,引發觀展的家庭更多的思考。
“這個展覽是在世界著名的當代藝術家支持下與近萬名小朋友共創的成長式展覽,貫穿藝術、科技、環保,打造共思、共創的沉浸式場景。”樹華美術培訓中心校長杜樹華說,除大量親子參與,現場也有學校、幼兒園、藝術培訓機構把展覽現場作為研學場景,打破傳統課堂,用嶄新的形式寓教于樂。
由“樹”說開去
種下一棵樹,需要經歷怎樣的循環?展項《木林森計劃》由國際知名藝術家徐冰在2008年第一次啟動,是一個讓孩子們畫在紙上的樹變成真的樹生長在土地上的自動循環系統,以當代藝術切入環保生態問題的新視角,將公益行動、環保理念引入公共藝術創作中,引導孩子們對樹木及生態進行創意性表達,從而建立在地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倡導公眾關注生態保護,培養孩子們的公益心。本期展出由樹華美術對樹華學子進行作品征集選拔,期待后續更多小朋友參與其中,一起落筆成林。
“行星森林”則由中國藝術家石磊老師為本次展覽的森林主題量身設計而成,整個展項在展示一個由大片的樹木、植被和動物所組成的生態環境。在這里,孩子們能夠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處,觀察各種生物的生活習性,學習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了解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在《地球之聲》展區,數個屏幕循環播放世界各地兒童參與丹麥-冰島藝術家埃利亞松發起的共創項目。視頻中,孩子們借由AR增強現實技術“化身”紙杯、桌子等,代表世間萬物為地球發聲,借此表達每一個人的態度都會對世界產生影響。
來參觀的小朋友們也紛紛拿起現場道具,化身樹葉、番茄、面包片、彩筆盒子等,為地球的未來表達心聲。市民黃小姐帶著自己4歲的小朋友專程來觀展,“這個展覽互動參與性很強,不少展項對小朋友很有啟迪性。”
觀展指南
展覽時間:2023年7月15日-10月15日10:00-19:30(18:30停止進館),逢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廣州市越秀區東湖路123號東山湖公園中島1號『溯·榭映美術館』,感興趣的市民可根據實際需要購票觀展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