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自發共建,這個兒童友好社區花園是大家的

2023-07-31 20:41:57    來源:大洋網    

“讓我們攜手共建,給81號大院的孩子一個溫暖、活力、包容、友善、安全的成長空間……”如今,位于廣州市越秀區黃花崗的81號大院正在這座城市掀起一場頗具探索性的參與式行動。四個月前,這里的街坊提出了為孩子建一座社區花園的想法;四個月后,街坊匯集,不僅共同做出了社區花園的初步設計方案,七月底的一個周末午后,更是在社區內自發辦起了半天的二手市集。在小區住戶間賣東西、玩游戲,眾籌建設耗材——這也意味,這個花園值得掏多少錢來建也是大家說了算。

有人說,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式社區建設”。在過往,街坊鄰里真的可以根據自身觀察,深度地參與社區建設、推動社區發展嗎?誰來給街坊提供參與的空間,又有誰可以提供“參與式”的協作支持?這些都是“社區治理”面對的真實難題。實際上,社區街坊更多時候只是“被引導者”。但這一次,81號大院的街坊以“共建兒童友好社區花園”為目標,自發形成包括財務、監督、設計、策劃等專業的志愿者團隊,持續推進社區花園的建設籌備,而他們的探索,或許能給出以上問題的答案。

想法:


(資料圖)

當街坊提出建一座屬于孩子們的社區花園

7月底的一個周末午后,81號大院內的科苑文化廣場格外熱鬧。小小的社區廣場里,一場由街坊發起的二手市集掀起熱潮。81號大院的多個街坊家庭和小朋友紛紛把家里的“寶貝”拿出來擺攤,“花式”叫賣,包括二手物品買賣、、娃娃機“夾公仔”、循環利用物品手作等等,而社區內的托育園、美術機構和高校也在二手市集擺起攤位,邀請小區住戶參與二手物品圈圈換、徽章DIY、可降解紙網撈金魚、以及科普植物小故事。市集上,往來皆是鄰里,而無論是街坊還是機構,無論是擺攤人還是“幫襯者”,大家的目標都很明確——社區花園是大家提的,也是服務大家的,要掏多少錢建成什么樣,由大家全盤決定。

對此,同是社區居民的芮光曄頗有感觸。市集上,她四處張羅,一刻不停招呼著中途拿二手物品過來參與市集銷售眾籌的街坊鄰里;而在四個月前,也是她最早以一個媽媽的身份提出來:這個社區需要一個兒童友好空間。原來,81號大院所在的科苑社區基礎配套設施相對完善,唯獨缺少兒童游樂空間,經常“遛娃”卻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當時,芮光曄就在想:“我們能不能從身邊的空間入手,為生活在大院里的孩子們找尋一片活動的場地,建造一座夢的花園?”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給了科苑社區居委會,居委會非常支持,于是便在居民群里分享了這個想法,“就一天時間,超過一百個親子家庭加入了社區花園共建群。”

可光有想法也還不行。在大多數社區,社區花園從發起設計到建設運維,整個生命周期都是由社會機構、街道居委、物業等強有力的團隊“做主”和“落地”,他們知道如何籌備資金、做好財務,對接供應商,還知道找誰設計和改造,而街坊鄰里更多時候只是接受者,有的社區雖有嘗試性地在設計或改造環節邀請居民參與,但也都是“錦上添花”,一直無法突破一道無形的社區參與壁壘——不再由外部人員主導,而是由街坊鄰里自己決策和執行。這一次,為了突破這一道屏障,包括芮光曄在內的81號大院七名街坊聯合高校、居委會、社區中的幼兒園、托育園、美術機構、青少年宮組成了多主體的社區花園的共建小組,并于4月11日,在居委會舉辦了參與式共建討論會。

為了自己的社區花園,這群街坊決定親自“動手”,將自己對社區的美好想法變成現實。

落地:

參與式應體現在每一細節上

社區花園的想法獲得眾多街坊認可,一個“草臺班子”也搭建了起來,緊接著就是選址。頗有意思的是,共建小組的核心成員要做的并不是“決策”,而是搭橋和協作。在科苑社區居委會舉辦的第一次參與式共建討論會上,數名街坊并沒有直接決定社區花園的落地,而是挑選出多個社區空地備選,并討論了社區花園“安全”“不擾民”“改造便利”三大原則,并發布了4天后一場面向全體街坊的定向越野活動。他們在地圖上把八個備選選址標注了出來,邀請大家走一遍,然后投票。當天的定向越野僅未成年人便有百余人次人參與,不僅選出了“心水”之地,還紛紛給出具體建議。

建社區花園,不是選了地方就可以撒手不管。5月9日,街坊鄰里和社區花園相關方再次匯集一堂,最終選擇大家投了最多票的地點一作為社區花園的啟動空間,位于社區居委會那棟樓的后側,靠近社區內各類的公共活動空間,面積大約兩百平方米。緊接著的一個多月里,共建小組的核心成員又陸續策劃了一場實地測量活動、兩場線下繪畫設計活動,由專業志愿者引導親子家庭思考自己想要的兒童友好社區花園應該“長什么樣”,并通過繪畫和手工藝表現出來。入口畫架、小巧滑梯、花花草草……此后,專業志愿者便從這些活動中的挖掘到的想法和需求挖掘出來,進而打造了初步設計方案,經協辦小組會議討論后,分別舉辦了線下征集意見的活動、發放了線上反饋意見的問卷,最后才在啟動空間公示。

但81號大院社區花園的建設和耗材成本經初步估算達到3萬元左右,誰來給這一筆建設資金?過去,涉及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的改造和優化,在傳統的觀念里,往往要依靠政府或社會資金。出資方本身也是主導者,本質上,“參與式”也該涵蓋到資金籌備的參與。彼時,因同時融入了低碳理念的推廣和普及,81號大院社區花園也獲得了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的小額資助,但并不足以為花園“買單”。她又在“越秀區社區設計師”項目支持與建議下,聽取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世福“誰受益誰買單”的建議,舉辦二手市集,邀請受益居民眾籌,掏多少錢,就先做多少事,日后如果再需要,可以持續籌款逐步完善。而三名核心街坊分別負責賬目管理、收款和監督。

如今,街坊已“掏出”五千多元。不知不覺中,他們通過這一方式明確了自己和這個花園的共生關系。

破局:

參與式還有很多要素待完善

如今,81號大院的兒童友好社區花園建設如火如荼,五千多元也足以推動社區花園從“夢想”邁出“落地”的第一步,但跳出社區住戶的身份,回歸到“專業人士”的角色,芮光曄也有更多的思考。她是一名社區規劃師,也是一家社會組織——廣州市荔灣區翻屋企營造社區促進中心的聯合發起人,曾參與泮塘五約的社區營造及參與式微改,一直希望在廣州普及“參與式設計”及“社區營造”,期望更多人認同每一個個體和社區的緊密關聯,建立聯系。在她看來,社區花園的建設是一個小切口,但也可以從中看到社區營造的推廣難點所在,而81號大院同時也展示了破局的可能性,“這里可以從無到有,其實也給了更多有心人以希望和方向”。

【多方協作:社區里缺少“協作者”】

“參與式”的社區建設,關鍵在于讓多個社區主體可以在一個有效的框架下表達想法,推動多個主體形成協作小組,在繁雜和沖突的想法中找到真實訴求,在社區資源的對接下讓期盼變成現實。這往往需要甘當輔助的協作者和資源對接的平臺。然而,實踐中往往缺少這兩個要素。而81號大院之所以能形成協作,一定程度也因為芮光曄在扮演著多重角色的身份——既是核心發起居民,還對接聯絡居民和社區機構組成共同體,引入了自己的機構當公益性的協作平臺,指引如何匯總想法形成設計方案,還組織起眾籌活動,分好工,“燃燒自己、補齊要素,使事情可以運作下去”。他們的探索恰恰說明了:引入“協作者/協作平臺”對參與式社區建設的不可或缺性。

【資金費用:缺少社區協作資金支持】

只有形成明確分工,才有可能構成完整的“參與式”的社區建設。和傳統的社區改造和建設不一樣的是,“參與式”的社區建設必定需要更多的時間和人力協作,這也意味著需要額外的資金,推動更有“人情味”的社區改造效果。然而,在“社區營造”和“參與式”仍未普及推廣的現階段,這部分資金往往沒有單列額外籌集,往往需要從有限的設計或建設資金里抽出費用支持“參與式協作”的工作,在資金本就緊張的情況下,“參與式”的社區建設自然很難開展起來。也有人提出,在目前階段,可以嘗試充分調動更多更多資源,推動社工參與協助協作,以及引入社區外的公益慈善以及社區慈善基金等要素,扮演社區內外多個主體資金等資源要素匯集的載體。

【意見表達:希望聽見每一個人的意見】

實際上,在不同價值觀的沖突和溝通中,調動各方一同參與建設,讓下定論來得更慢、更謹慎,讓彼此有一個逐漸適應和磨合的過程——這是“參與式”的社區建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而且貫穿社區建設的整個生命周期。即便到了七月,81號大院的社區花園備選地依舊張貼著大家對社區花園的設計規劃,幾張海報上,稀稀松松地有人寫上了很“實際”的想法。也有其他小區居民路過提議:“現在公示(征集建議)的海報貼得很低,沒有配填寫工具,如果能考慮不同年齡段的人現場填寫方便會更好,而且現在大家都喜歡通過二維碼征集,這個是不是真的有效,不喜歡掃碼填寫的人怎么反饋其實也可以考慮,我們只有讓每一個人真的可以及時了解并順暢地表達意見和想法,這個事情才會更有意義”。

【后續維護:需要更多、更持續的支持】

社區花園,不僅涉及前期的建設,也包括了后期的運維——誰來組織活動,誰來保護,這時更需要共建小組和協作者發揮作用。這時,共建小組和協作者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微妙,如果全靠協作者推動運維,當協作者撤出或“換人”,社區花園往往難以為繼,但共建小組本身由社區居民與社區機構組成,各自有其生活和本職工作,本身也需要協作者支持,如何協同努力,一同利用、維護好社區花園,為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服務是更為“考人”的一道難題。而在芮光曄看來,“聯動”和“賦權”正是關鍵所在——“接下來我們也打算組織共建小組開會,制定維護管理規則,并聯動社區機構團體‘激活’社區花園,比如明年春天辦‘一起種植’‘植物大觀察’等活動,招募照顧小花園的小小志愿者等。”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贊、楊欣 實習生:皮俊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