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奇思妙想到底有多有趣?來市兒童公園看看你就知道了。7月30日上午,“自然藝夏—2023廣州市兒童公園藝術季創作展”在兒童公園文藝館開幕,來自大灣區200多名小藝術家的200多件奇思妙想作品在這集結,通過特殊的室內室外流動式展覽呈現在大眾面前。這也是廣州市兒童公園為貫徹落實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推動“藝術進公園”而精心策劃的一次重要活動。
一個不斷“生長”的“展覽”
(資料圖片)
這是一個不斷“生長”的“展覽”。從室外的公園草坪、海洋樂園和兒童騎行綠道,到室內的文藝館,一件件充滿童趣的藝術作品逐漸生成、豐富和完整,從戶外到室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流動”式觀看和參與模式,向觀眾們展現了獨屬于孩童眼中的美妙世界。
據展覽的策展人楊青介紹,本次展覽由8位藝術家帶領馬拉松式的工作坊,以兒童公園來為創作提供豐富的材料和媒介,展示了藝術家、兒童以及家長三方共同參與的創作歷程,希望能給前來觀展的其他家庭與教育者提供新的啟發。
室外展區中,小藝術家們共創的五彩繽紛的雕塑作品《海洋能量》、榕樹下由竹子編織而成可供小孩子們穿行的“克萊因之繭”、樹上放飛的“木鳥”以及綠道隧道里兩側墻上畫的腦洞植物們,構成了這個夏天兒童公園一道獨特而美麗的風景。
走進文藝館里,映入眼簾的是呈現多元藝術特征,又表現了童真世界的《我有一個動物朋友》,展區墻上掛滿各種小朋友和家長各自親手制作的動物面具,每種面具都是小朋友內心的自我表達,也是親子關系互動的體現;在“孩‘紙’的世界”,還能觀賞到小朋友掌握造紙流程后,展開天馬行空想象力創作出來的各種海洋生物造型;《生長的宮殿》里有小朋友們自己動手建造的專屬于他們的“宮殿”,還有一段和兒童公園緊密關聯的南越大地的歷史;《書趣自然》展區展示著無紡布制作的書,小朋友們透過取景框與雙眼觀察著公園里的不同場景,轉在布上演繹著各自心中的故事;《一起做鳥》區域,旨在打開孩子們的想象力,借助燈光和風,木制的鳥兒煽動起孩子們親手制作的紙片羽翼,投身自然的懷抱。5個展區200多件展品,令人應接不暇。
據介紹,本次展覽從2023年7月30日開放至9月10日,每天10:00-17:00。展覽期間還將舉辦多項活動,如造紙印刷、手工黏土等,旨在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持續不斷地與藝術親密接觸的機會,激發更多孩子們的創造力和藝術表達能力,讓他們盡情享受藝術的樂趣。
兩個月“沉浸式”的創作工作坊
據了解,兒童公園“自然藝夏”藝術創作季從6月1日啟動,持續覆蓋整個暑假。活動不僅邀約了200多名小朋友,還集結了多個領域的藝術家,為孩子們提供與藝術對話、與藝術家對話的沉浸式共創平臺,讓小朋友可以在市兒童公園的自然環境和藝術氛圍中里暢享整個夏季。
從6月到7月整整兩個月的藝術創作時間里,周周都有新鮮事,每周不重樣。比如“孩紙”工作坊,孩子們從制漿開始,到調制、抄造、加工成型,參與手工造紙全過程;“木鳥”工作坊則帶領孩子們從選木料開始,將一整塊木頭通過切割、拋光、打磨最終得到作品。在老師的專業指導下親自動手制作材料之余,孩子們還將自由發揮想象力,賦予這些材料以新的形式,最終使它們成為獨具美感、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工作坊不單單意味著老師向孩子們傳授相關的知識,更是藝術家和孩子們的一次次“雙向奔赴”。孩子們可以自由、平等地與藝術家老師們交換想法。例如在藝術家吳青峰帶領孩子們完成的紙藝雕塑作品《深?!分?,孩子們給各種想象的海洋生物涂上了自己心目中的顏色,而此前吳青峰的作品多見以紙張的原色。
參與本次藝術創作季的藝術家小明君,對孩子們廣泛的知識儲備以及主觀創造力感到欣喜。她提到了參與工作坊的孩子們從害羞靦腆,到逐漸打開自己的內心、盡情發揮想象力于創作中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藝術是他們自我發現、自我錘煉和自我完善的引路人。
“公園+藝術+兒童友好”發展新路徑
一座公園留住了一座城市幾代人的童年記憶。兒童公園既是兒童休閑,玩耍、游覽、鍛煉、交往的場所,也承擔著城市美育的公共職能。
據了解,在促進兒童友好城市和公園城市的新角色中,兒童公園邀請藝術走進公園,圍繞“自然”的話題發出提問和思考,培養孩子的關愛自然,向善愛美之心。這次展覽的創作與成品都與兒童公園有著緊密的聯系,孩子們在公園中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理解自然,并在公園優美的環境中盡情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同時,孩子也通過藝術共創發現城市變遷的歷史,與公共空間產生情感聯結,留下鄉愁,為公園的公共藝術建設貢獻一分力量。兒童藝術作品的“落地”,不僅為兒童公園帶來了別樣的童趣,更凸顯了兒童參與即兒童友好的內涵。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楊耀燁?實習生王灝林 通訊員 黃隆奇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