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檔案重啟廣州記憶:這種水鄉人家的茅寮你見過嗎?

2023-06-14 09:45:52    來源:大洋網    

茅寮、水瓜村、欖核鎮;扒禾桶、捉泥鰍、擔香蕉……一組檔案照片以過去南沙人在珠江出海口捕魚撈蝦、半漁半農、歌以唱和的定格瞬間,真實而形象地還原了南沙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南沙水鄉人家居住的茅寮


(資料圖)

回顧過去:

住在茅寮的水鄉人家

“千池魚蝦躍,萬頃碧波流。”在大多數人印象中,南沙既有人杰地靈的大美風光,也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活變遷的美好故事。在近日由廣州市檔案館主辦的《光影繪春潮——檔案中的南沙蝶變展》中,記者留意到有一組以“水鄉記憶”為主題的珍貴檔案照片,將關于民生民居的南沙故事娓娓道來,畫面每個細節都散發著濃濃的煙火氣息。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南沙水鄉人家居住的房子稱作“茅寮”。據現場參觀者回憶,南沙人民最早靠在河涌之間捕魚為生,茅寮之所以建造在河道兩邊,是因為臺風來了的時候躲在那里很安全。“茅寮分兩層,因為下面通風的設計,人睡在上面既舒服又涼快。他們還會在茅寮里掛著用艾葉做的蚊香,沒有蚊子的打擾就可以安穩睡上一整晚。”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東涌鄉村

記者了解到,以前南沙居民的房子大多依水而建,茅寮是南沙特有的一種建筑物,也是水鄉漁耕文化的產物,功能屬性根據不同時期有不同變化,可以說是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后期經過改造設計成“茅草屋”,房子旁邊還會有一些籠子(裝魚裝蝦使用),而房子下面就是河涌用來養鴨子。

通過這組照片,可以看到20世紀70年代萬頃沙地區春耕的場景,南沙水鄉人家居住的茅寮也重映眼前。在一張20世紀80年代的照片中,還可以看到河涌兩岸村民居住的茅草屋。據介紹,今天南沙水鄉人家已從茅寮搬進了依河而建的新民居。

1973年,萬頃沙地區農民種植早稻 (陳斌攝)

展望未來:

富有嶺南特色的美麗鄉村

南沙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既是產業寶地,也擁有美麗鄉村。通過這一組檔案照片,可以看到香蕉、蓮藕、捕魚等南沙水鄉獨特印記,還有扒禾桶、收糧、捉泥鰍、擔香蕉、咸水歌演唱、水鄉婚禮等一系列富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民俗活動。

“同處和睦,興旺發達”,這是萬頃沙鎮同興村取名之意。同興村地處萬頃沙鎮西北部,是萬頃沙鎮內著名的“水瓜村”,因當地農民經過多年試驗培育出地道自主品牌“同興水瓜”,深受好評,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2022年3月,萬頃沙鎮同興村(周智群攝)

欖核鎮是冼星海的故鄉,而欖核香云紗則是南沙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幅在欖核鎮彩色田園晾曬香云紗的場景照片,生動呈現香云紗的制作過程。記者了解到,目前欖核鎮擁有香云紗的四大生產基地,年產量約為4.7萬匹(70萬米),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2018年數據),欖核鎮香云紗多次登上國際時尚大舞臺。

2022年1月,欖核鎮彩色田園(陳健明攝)

2017年11月,欖核薯染香云紗(簡偉洪攝)

美麗鄉村并非個體,除了同興村、欖核鎮,還有具有300多年歷史馮馬三村等,村內河道密集、一涌兩岸風景秀麗,民風淳樸。而透過聚豪新村,能感受到的是這些年來南沙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以及打造的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農村的決心。

2018年2月,馮馬三村

2019年10月,聚豪新村(盧輝鎮攝)

水清、岸綠、路寬、天藍,充滿嶺南水鄉特色的美麗鄉村,讓人耳目一新。記者了解到,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水鄉人家居住的茅寮到21世紀,南沙建設了一批批美麗鄉村、魅力水鄉,目前正致力打造與大灣區相匹配的美麗鄉村,以城鄉融合打造美麗鄉村,以文化賦能激活魅力嶺南水鄉。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嵐

圖/由廣州市檔案館提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