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廣州荔灣區接龍里的倉庫區,廣彩市級傳承人周承杰正忙著打包工作室的物品,6月底,他將把工作室搬進位于珠江鋼琴創夢園的荔灣非遺集聚區。周承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這個工作室要20多元每平方米,環境一般,但創夢園那邊不僅環境好,在荔灣區補助后,租金只需10元每平方米。”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非遺是珍貴的文化資源,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傳承。2022年10月24日,荔灣區出臺《廣州市荔灣區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設立非遺保護扶持專項資金,每年拿出千萬元級的“真金白銀”,對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傳承基地予以獎勵、資助和補助, 促進非物質文化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據悉,這也是我國區(縣)級單位非遺扶持范圍最廣、力度最大、內容最豐富的扶持辦法。
市民游客參觀廣彩展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打造非遺特色品牌 探索非遺市場化
“《廣州市荔灣區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下稱‘扶持辦法’)作為非遺保護的制度性安排,以‘荔府規〔2022〕1號’的文號發布,可見重視程度。”荔灣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謝德明說。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一窯”……作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的荔灣,有著豐富的非遺資源,現有非遺項目60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0項,市級19項,區級30項,數量居廣州各區之首,現有非遺傳承人76名,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名。近年來,荔灣區積極挖掘、申報、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打造非遺特色文化品牌,引導非遺集聚發展,探索非遺市場化,推動非遺活在當下、活出新意。
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群眾基礎好,加之玉石價值高,玉雕已屬商品化、產業化程度非常高的非遺項目。談及傳承的現狀,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大師、廣州玉雕荔灣區級傳承人劉慶峰坦言:“人們傾向于可快速滿足需求的消費品,年輕人也更愿意選擇‘快’行業,10個年輕人來學,到最后差不多就剩2個。”他介紹,玉雕以前叫琢玉,“琢”是時間的沉淀,學習3年方算得上熟練工匠,要成為工藝美術師,起碼要10年。劉慶峰依舊保持璞玉般的匠人初心,但他認為,要讓年輕人憑這一門手藝解決 “吃飯問題”,是破解傳承難題的最終歸處。
廣繡可以被運用到服飾、裝飾中,在當下仍與人們的生活場景貼近。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繡市級傳承人王新元說:“我們常提‘繡花功夫’‘慢工出細活’。一幅廣繡作品需要上萬針繡成,投入了大量人工,卻沒有得到可與之匹配的市場回報。”
近年來,王新元保持不斷適應環境變化而創新發展非遺的自覺和能力,歷經沉浮,始終堅持要在市場的逐浪中把廣繡傳承下去。
設置獎勵資助補助 “真金白銀”覆蓋關鍵環節
據扶持辦法,荔灣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扶持專項資金。這一專項資金的年度預算在千萬元級。專項資金分為獎勵、資助和補助三個類別。獎勵政策鼓勵區級非遺項目向上申報為市級、省級,甚至是國家級傳承項目,非遺傳承基地爭取被認定為市級、省級、國家級傳承基地,非遺傳承人申報市級、省級、國家級傳承人。對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一次性獎勵50萬元,金額在全國市、區級非遺扶持辦法中最高,對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一次性獎勵30萬元,對成功申報省級、市級的項目或傳承人均有獎勵,極大提振非遺傳承人信心。
資助政策中力度最高的則是租金扶持,辦法瞄準非遺傳承人缺乏生產傳承場地和資金兩大瓶頸,推出傳承人在荔灣區設立傳承場所可獲得50%或以上租金扶持政策。補助則主要用于補助區屬各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傳承基地(傳習所)、生產性保護基地開展傳承授藝、非遺項目公益性展示、培訓、研討、交流等活動,還有補助代表性傳承人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創作,積極開展傳習活動,培養新人,并積極參與展覽、演示、教育、研討、交流等活動。
劉慶峰2021年7月被評為廣州玉雕項目荔灣區級傳承人,他在從事玉雕的生產、銷售之余,開始有意識地梳理廣州玉雕的特色、專業詞匯及工具等。“傳承人有傳承人的使命,要為整個行業‘打名聲’,但因為專注技藝,未必能在經營上風生水起,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劉慶峰說,扶持辦法的出臺,無疑是一個暖心之舉。他特別提到,對于作品送展等非遺傳播活動,自己一直積極支持,但或多或少會有負擔。“扶持辦法對此提供補助經費,這一點非常好。”劉慶峰說。
扶持辦法鼓勵在保存非遺原真性下展開創新工作,尤其是市場化的一些創新,這讓處于上升期、資源有限的“中青代”非遺傳承人深感受益。“鼓勵非遺創新和市場開拓,能夠產生利益驅動,會帶來更大的傳承力量。”謝德明表示。
聚焦
探索傳承新模式 發力非遺文創
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繡市級傳承人王新元一直以來致力于廣繡技藝的創新以及傳承人的培養。作為一名“80后”,他突破“師帶徒式”“家族式”的傳承模式,積極對接職業院校,探索廣繡 “中專—大專—本科”的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路線,將廣繡隊伍年輕化。
“我們一直在自力更生,還養活了一批繡娘。但這幾年走了一些彎路、遇到一些困難,現處在業務調整期。扶持辦法的力度是空前的,對我們來說更是雪中送炭。”王新元的工作室設在荔灣區信義會館,在今年5月,他拿到一筆1.9萬元的租金補助;月底搬入珠江創夢園的新工作室后,他每個月會得到約2萬元的租金補助。
廣彩市級傳承人周承杰是非遺傳承人里的“中生代”, 2009年他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廣彩省級傳承人翟惠玲聯手創辦了逸彩工作室。10余年來,工作室一直以精品定制的模式維持運轉,近年來,在非遺文創領域找到發力點。周承杰介紹,2020年,他和老師翟惠玲研發、推出首個廣彩文創茶具,茶具由一壺一杯組成,方便實用,茶壺采用廣彩中牡丹花元素及金錢錦紋飾,顯得富麗堂皇,至今仍在市場上熱銷。
聲音
為非遺發展提供政策護航
謝德明 荔灣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
如何讓非遺有持續的生命力?非遺傳承的主體在民間,政府要做的是幫助他們產生造血的能力。帶著這樣的初衷,荔灣區探索以規范性文件方式,探索建立扶持長效機制,通過加強非遺扶持關鍵環節制度設計,為非遺發展提供政策護航。扶持辦法出臺前,荔灣區對區內約40名非遺傳承人展開大走訪、大調研,相關工作人員收集全國16份市、區級非遺保護辦法參考。去年,扶持辦法面世,不僅“基本動作”都有,且范圍更廣、力度更大、內容更豐富,就是為了拓寬傳承人向非遺創業者轉化的通道。
吳丹倩 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
補助經費也會用來支持“非遺進校園”工作,經費會給到申請“非遺進校園”項目的區內學校,由他們決定開展的形式、頻次,她和同事則負責非遺項目、傳承人與學校的對接。辦法出臺后,扶持開展“非遺進校園”的經費從幾萬元增加到30余萬元,開展的學校從五六家增加到13家。無論是學校、學生還是傳承人,對“非遺進校園”工作都表現出極高的熱情。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多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雪明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