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臺大企業!廣州南沙凝聚科技創新“大力量”

2023-05-23 11:29:05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在廣州市南沙明珠灣起步區核心區域的靈山島尖最“尖”處,有一片工地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之中,這里是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未來這里將“豎起”10平方米的白色“風帆”成為珠江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23年5月20日至23日,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這是大灣區最高水平的科學盛會,5位諾獎級別學者,近百海內外院士,眾多國際組織、協會代表與會。

位于灣區之心的廣州南沙也正在成為灣區科技力量匯聚的中心。南沙位于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人字形”交匯點,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資料圖】

從基礎科學到前沿科技,從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到規劃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學城,一批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臺大企業正在進駐并集聚在這片熱土上,正如春滿人間、百花齊放之勢,為南沙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

大院大所聚集,迸發原始創新能力

位于南沙的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項目的施工現場,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正在建設當中。其中,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計劃6月入駐使用,新能源器件循環能力提升項目計劃年底啟動建設。明珠科學園是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域。以此為中心,南沙已經初步形成以南沙科學城為主陣地、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為原始創新主力軍、以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前沿研究戰略支撐、以多個高水平科研機構為技術供給主平臺的“1+1+3+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在南沙北部的慶盛產教融合數字創新示范區,去年9月正式開學啟用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迎來首批學子,正式開創融合學科發展新模式。南沙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簽署合作協議,在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及成果轉化等6個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借助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落戶機遇,南沙進一步發揮高校作為創新發源地的作用,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周邊布局建設粵港澳雙創產業園等項目,推動政、產、學、研綜合開發。記者獲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牽頭建設的廣東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聯網重點實驗室獲批省重點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科技園、香港科技園南沙孵化基地等加快推進。

此外,《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規劃(2022—2035年)》已獲省政府批復實施,提出南沙科學城5大戰略定位: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發展重點承載區、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創新發展政策改革試驗區。記者了解到,南沙科學城總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空間布局上按照“一體兩翼三支點”空間布局思路規劃建設,面向深海、深地、深空,聚焦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建設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

去年6月《南沙方案》出臺,賦予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新定位,為南沙乃至大灣區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南沙方案》將“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擺在五大重點任務之首,提出南沙要從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推動國際化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發力。

大裝置大平臺突破,厚植科創土壤

在大裝置大平臺方面,南沙同樣“耀眼”。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已匯聚包括18位領軍人才、80位科研人員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全職或雙聘科研人員超過1000人。記者獲悉,實驗室的科研樓、實驗樓、配套樓已完成竣工驗收。

此外,南沙還將打造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中,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助力南沙打造全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開發總部基地。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中長期規劃,實現了南沙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0”到“1”的突破。

此外,天然氣水合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掛牌運作,我國自主設計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鉆探船實現主船體貫通,預計于202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主要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大洋科學鉆探任務,致力于打造國家深海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裝備平臺。

以“千帆競渡、科技遠航”為設計理念的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也在南沙區靈山島尖正式動工建設,預計2025年正式建成投用,將為南沙提供一個科學交流,推動科學發展與合作的國際高端平臺。

大企業大項目扎堆,構建未來大產業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科創土壤越來越肥沃,順理成章的就是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由廣東省政府統一部署,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聯合支持共建的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全國首創了“科技服務電商”模式,已在百度搜索“技術轉移”排名第一。集聚整合了國內外高端科技成果、人才、機構、資本等資源的“華轉網”正在努力建設成為立足華南、輻射全國、面向國際的戰略性、國際化、綜合型技術轉移高端樞紐平臺。

在南沙區慧眼自動化科技(廣州)有限公司,研究人員致力于為機器人裝上一雙靈敏度極高的“眼睛”。該公司主要為富士康、捷普、立訊等知名制造業企業提供工業視覺技術支持。“工業AI質檢在幾乎所有制造行業都有廣泛需求,不僅效率更高,精確度更是高達94%以上。”該公司總經理吳凱介紹說。

像慧眼自動化科技(廣州)有限公司這樣的企業,在南沙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目前,南沙區762家企業獲得各級專精特新稱號1011項,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2項,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項,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54項,廣東省創新型中小企業750項。2022年,南沙區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迎來了收獲期,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同比增長近十倍。

而在南沙生物谷,總投資18億元,占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的廣州聯瑞制藥生產基地項目一期已竣工試運行。聚焦兒童領域、慢性病領域、新型制劑領域,該項目將全面開展創新藥產品的研發和引進,以及配套生產設施的建設。聯瑞制藥是一品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而一品紅是廣潤集團的子公司。

看好南沙的不止廣潤集團。不久前,國藥生命健康南沙產業園項目計劃落地南沙,建設大灣區區域樞紐中心,大灣區國際醫藥供應鏈中心,供應鏈創新業務總部。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沙累計落戶超過400家生物醫藥相關行業企業,涉及免疫細胞治療、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疫苗、創新藥物、精準醫療、高端醫療服務、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企業。規劃了生物谷、健康谷等生物醫藥重點發展區域,落戶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南沙科創中心橫瀝生物醫藥產業園、廣東醫谷、廣東醫谷二期、中山大學國際藥谷等平臺型項目。

在南沙,科技“智力”轉化成發展“動力”的畫面,方興未艾。據悉,2022年南沙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增長33.3%,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21.23%。汽車制造業產值躍過2000億大關,年產整車超100萬輛,集聚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業,25家企業入選2022年廣州“獨角獸”創新企業榜單,云從科技成為科創板人工智能第一股。廣汽豐田五線、中科空天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融捷電池、沃森生物、巨灣儲能等項目動工建設,廣州數據交易所掛牌運營,上線全國首個數據交易領域的行業數據指數發布平臺。總規模2000億元的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落戶南沙。

記者從南沙區有關部門了解到,近年來,南沙加快構建科技產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6.9%。汽車制造業產值近2000億元,形成多賽道汽車融合發展勢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蓬勃發展,集聚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業超1000家;南沙晶圓、芯聚能等建成投產,芯粵能項目試生產,率先實現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商業航天基本形成“一箭一星一院一基金”產業格局。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 謝子亮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