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我今年73歲,住在水門村,在番禺區化龍鎮龍豐路轉角的這個樓梯口擺攤超過20年,衣車機頭也換了好幾個,但是這張縫紉機的架子和這把剪刀就跟我了20多年了。”張阿姨一邊忙碌著,一邊跟記者搭話。
只見這臺印著“廣州縫紉機廠”的縫紉機外表已有不同程度的磨損,車架子也有多處用透明膠粘著。頭發花白的張阿姨臨街而坐,頭戴著一頂花帽子,她略顯蒼老的雙手,穿針換線的手法卻格外嫻熟。
嗒嗒嗒......腳踩踏板,衣服就一點點向前。一臺縫紉機車、一個裝碎布箱子以及一張用三輪車架起的熨斗臺就是她補衣攤的全部家當。
1986年開始,張阿姨就在村里當起裁縫,之后去過化龍一制衣廠工作,開過裁縫店幫人家做衣服、補衣服,沒開店后就一直在這個樓梯口擺檔到現在,一生的職業都與裁縫有關。
“我自小熱愛裁縫,年輕時朋友們逛街購物看熱鬧,而我就只喜歡逛裁縫店看各種布料、紐扣、線材,一有時間就到裁縫店看老師傅裁布做衣服。”張阿姨回憶說,“剛開始使用縫紉機時,由于太緊張,曾試過被衣車針扎到手指里,那種痛到現在都記得。”
張阿姨有一子一女,女兒已結婚,兒子也有一份好工作,生活也算無憂,但出于對這一行的熱愛,她還是每天過來開檔。由于她的手藝了得,不少化龍街坊修改衣服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她。
當記者問起張阿姨的出攤時間時,性格直率的她說“開攤時間沒有固定,一般是早上8點左右,如果遇上刮風下雨就不來了,中午12點一定要回家煮飯,午休后再來。晚上收攤時間就要看當天的工作量了,一般都會做完才下班回家。”
因為熱愛,所以才能一直堅持。“縫紉這一行,比較費眼睛,也比較耗時。年輕時,客人提出各種多刁鉆的修改要求都能滿足,基本上我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前眼力好的時候,幫客人手工挑西褲腳15分鐘就能完成,現在年紀大了,有一些太費眼力的工作,哪怕錢再多我也會直接推掉了,如果有時技癢,也會偶爾挑戰一下自己。這一行我是打心底喜歡的,所以只要我還有能力都會一直做下去,做到做不動了我就不做了。”張阿姨說道。
補衣服5元、加衫袋5元,改褲腳7元,換拉鏈8元......“這個行業現在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沒有學這個的,我讓女兒接班,她也不肯學了。過去的人,東西壞了就想著修,到了如今,壞了就直接換掉。”如張阿姨所說,老手藝都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歲月的變遷,可能某一天人工智能就取代了這些工作,但是,老手藝留下的純粹和質樸,卻是取代不了的。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 馮潔芯、劉瑞媚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