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視點!“為什么去?”馳援土敘地震的中國社會救援力量首次線下對話,講述幕后故事

2023-03-15 19:33:37    來源:揚子晚報    

3月12日,全國多支社會救援力量代表齊聚湖北省隨州市,參加“社會力量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及災后重建”研討會。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作為受邀嘉賓,現場參與了此次會議,針對于不少人好奇“中國社會救援力量為什么要參與土敘地震救援?”記者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找到了答案。


(資料圖片)

參會人員集合合影

中國志愿者精神

12日,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前來赴會的代表中,有的是剛從土耳其、敘利亞震后災區回國的救援人員、基金會代表,有的是救災幕后重要卻無名的志愿者、愛心企業代表。身份不同的他們此行為了同一個目的,對此次中國社會力量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工作進行復盤總結,共同探索和建立社會力量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及災后重建的機制和路徑。

會議開幕式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和港澳培訓中心副主任、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秘書長楊永斌,隨州市曾都區區委書記姜皓,基金會救災協調會理事長、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弘進行了致辭。

應急部綜合減災司前副司長尹光輝進行發言

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原副司長、中國國際救援隊原領隊尹光輝在研討會上介紹,此次土耳其地震,中國社會應急力量共17支隊伍,超441人赴土耳其、敘利亞參與地震救援行動。“我們的社會應急力量,逐漸在成為一股國家的有生力量。此次救援相比尼泊爾地震,中國社會應急力量有了很明顯的提高。”尹光輝提到,社會力量也是國家應急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救援行動體現出我們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行動中做出貢獻。

土敘地震救援經驗分享

會上,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秘書處辦公室主任夏焦野也提到,社會組織參與國際救援行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中國社會救援力量在這次土敘地震救援中成績比較突出,我們在圍繞‘安全、有力、有序’的原則下參與國際志愿行動,展現了中國的志愿者形象。”夏焦野介紹,志愿者服務已成為海外一些國家向世界傳播國家形象的一種方式,“國外的志愿服務精神是高尚的利他和優雅的利己相結合,中國的志愿服務精神更多是雷鋒精神的體現。”

夏焦野在發言中總結:“中國的志愿服務精神有兩個特質。一是忘我或者無我,與國外宗教因素的出發點從精神根源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二是在志愿精神的培訓機制上,我們更強調個人的付出,不強調個人的收獲和其他回報。”愛德基金會副秘書長何文也有感而發說道:“真正感動我們和他人的是我們骨子里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

北師大張強教授進行發言

鮮花與掌聲的背后故事

“我們撤離的時候,當地的翻譯和志愿者們自發鼓掌叫著隊長‘華哥’。整個救援經歷里,我們是靠專業的能力取得了他們的信任。”綠舟救援隊聯盟秘書吳麗平介紹,中國社會救援力量在完成指定任務離開土敘災區時,都獲得了不少榮譽與掌聲。成都授漁公益發展中心副秘書長程明理也分享了他們在震區救災時,當地小孩們畫畫表達了喜歡中國救援隊的故事。青島市紅十字藍天救援中心隊長甄仁向提到,“獲得的榮譽和掌聲不要對應在自己個人身上,背后還有著很多人。”

論壇環節大咖云集

在研討會的論壇環節上,不少親赴土敘地震的救援隊代表們談道,媒體們在采訪時總問他們在救援過程中記憶深刻或感動的故事,但現實他們最大的感受是“累和困”。每天極少的休息時間,救援消耗著極大的體力,每天都有著不同的挑戰。

“隊長在當地最擔心的是吃飯問題,能不能吃上一口熱飯對大家很重要,幸運的是我們保障得很好。”北京三一基金會救援項目負責人宋喜媚介紹,土耳其震區的環境是大家難以想象的,“現場沒有一個立得住的墻面來噴涂救援標識,導致大家不知道一個現場是否被搜救過,出現重復作業。”

藍天救援隊江蘇區督導張宇樸回憶道:“我們接觸國際救援的時間很久,在土耳其出現第二次強震的時候我們就決定出動。然而到了當地后,藍天救援隊被分配負責一整個大區域,相比之下這樣的區域都是給某一個國家負責,社會力量負責這樣大的區域是從來沒有過的。”

“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救援隊要鐵石心腸,盡量少受到干擾和影響。”甄仁向提到,在災區救援時他發現,有些國家的救援隊會因為附近老百姓的哭喊或催促等干擾打亂節奏,加快救援,結果導致糟糕的救援效果。“我們國家隊的操作就非常標準,一輛挖掘機上除司機還設置了兩個觀察員,一旦發現情況就立即停下。國家隊救援中就沒有因為重型機械的參與導致出問題。”

張宇樸介紹,在鮮花與掌聲的背后,此次國際救援行動有著來自102個國家,266支救援隊,超過11000多人的救援力量參與,共同挽救了400多人的生命。

相聚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出發

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社會力量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及災后重建”研討會由基金會救災協調會、新興際華集團應急研究總院、商務部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研究所、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社區安全專委會、中國災害防御協會以及紅十字國際學院應急管理與人道救援教研中心聯合主辦。曾都區人民政府、湖北曾都發展集團、隨州市曾都區應急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承辦。

在多個專題分享環節上,來自政府官方、高等院校、社會組織的領導專家們分別從應急救援、志愿服務、對外交流、全球治理、國際關系等不同視角來探討國際人道援助行動的能力建設路徑。

“參與之后收獲很多,解決了很多我們以往沒有思路的問題,也提供了很多方向和途徑讓我們未來知道該如何去做得更好。”南京藍豹救援隊隊長郭偉在會后與記者交流時分享,他們的隊員有的剛從敘利亞回國就來參會。郭偉表示,全國社會救援力量很少有這樣相聚的機會,大家經過這一次分享學習后,相信能對未來的行動有著積極的意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陳燃

校對 陶善工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