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動態!車陂南隧道開通:兩岸過江時間提速到只需2分鐘

2023-02-10 20:44:22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自今年春節前開通以來,新建通車的廣州車陂南隧道交通順暢快速,來往車輛如流,兩岸過江時間由通車前的耗時接近30分鐘提速到只需2分鐘,顯著拉近了海珠區與天河區的時空距離,有效發揮了聯通黃埔區、天河區、海珠區、番禺區交通動脈的作用。


(資料圖片)

記者10日走訪了解到,該隧道由來自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建設國家隊、主力軍——中交第四航務工程有限公司歷時5年建成,在國內內河首次采用全斷面預制沉管工藝,集黑科技于一身的隧道安全優質建成和順利開通對提升廣州海珠區和天河區的互聯互通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為廣州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提速。

車陂南隧道開通 市民過江多了一個選擇

“我就住在附近,看到新聞說車陂南隧道通車了,特地帶小孩來體驗一番。以前過江都走琶洲大橋,會有點塞車,有時坐地鐵反而更快。”廣州市民劉先生說,車陂南隧道開通后,他以后過江多了一個選擇。

據車陂南隧道建設投資單位中交四航(廣州)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馬億光明介紹,車陂南隧道通車運營以來,通過車流總量近10萬臺次,春節后單日通行車輛超1萬臺次。車陂南隧道目前車流量日益增加。

“在車陂南隧道沒有通車前,每天到海珠區保利廣場上班,過江需要繞行科韻路和琶洲大橋,開車大約15至30分鐘,若是高峰期更是擁堵。現在好了,車陂南隧道通車運營了,過江時間僅花費2分鐘,再也不用擔心堵車問題了。”家住天河區車陂街道的王女士介紹。

中交四航局項目負責人黃文慧介紹:“廣州車陂南沉管隧道是廣州市首個PPP市政項目,是連接廣州國際金融城與琶洲大灣區琶洲數字經濟創新試驗區的戰略發展通道。車陂南隧道南起海珠區新港東路北側,與閱江路相交,下穿珠江,向北與天河區在建的臨江大道、花城大道相交,終點至現狀黃埔大道交叉口。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道,道路規劃寬度60米,過江隧道段雙向6車道,設計車速為60公里/小時。車陂南沉管隧道是目前國內在建單管節最長的隧道,隧道全長約2.07公里,其中沉管段全長492米。車陂南沉管隧道,于2017年12月開工建設,其中下穿珠江沉管段共計4個管節,每個管節又分7個單節管節,單節管節長123米,每個沉管管節高8.7米,重約3萬噸,相當于近16個標準泳池的水量總和。”

引入大量“黑科技”保車流通行安全

車陂南隧道項目作為廣州市首個市政PPP項目,隧道通車后,中交四航局還將承擔起運營期十年的任務。為保障隧道的平穩運行,團隊因地制宜,引入大量“黑科技”,為隧道運營保駕護航。

“我們的隧道里面藏著很多法寶,擁有幾十套設備,為廣州市民通行提供保障。”項目副經理石志鵬介紹。針對廣州雨期汛期較長,尤其是在“龍舟水”降雨集中時期,暴雨導致隧道內出現積水情況,項目團隊未雨綢繆,與各單位聯合設計了水位監測預警系統,在隧道入口處設置智能道閘,隧道內部墻上標注涉水線,一旦隧道內路面積水超過27厘米處,到達水位線預設位置便會觸碰警報發出信號,遠程指揮智能桿子緩緩落下,禁止車輛進入隧道;同時道閘應急具備汛期誤入隧道后的反向逃生功能,逃生車輛逆行會自動觸發開啟道閘,協助誤入者快速駛離隧道。

“這套設備在同一隧道內左右兩側車道和道閘根據水位情況分別管理控制,可以手動控制所有汛情設施,也可以自動根據預設水深數值實現所有汛情設施自主聯動控制。管理中心和隧道現場可實現互為備份,遠端管理中心斷網斷電不影響隧道內部設施的應急功能。”此外,團隊在隧道口安裝了聲光報警器和電子情報板,可根據實際情況自定義輸入文字內容進行文字提醒、光閃和語音播報,配合車道指示器、信號燈以提醒警示車輛和行人。

為保障隧道內氣體流通,保障隧道安全運用,團隊引入了射流風機等設備,只要按下開關,伴隨著呼呼聲響,隧道內的空氣瞬間被“攪動”起來,持續不斷的風從出風口竄出,整個隧道的空氣得以實現更新。

“射流風機作為隧道‘換氣神器’,無論是大塞車造成汽車尾氣過多排放或火災導致有毒氣體彌漫,都可以通過啟動射流風機設備為隧道及時排出毒氣。”項目機電部部長韋浪介紹道。為保障行車安全,隧道內部還搭載了氣體探測器等設備,一旦出現隧道內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氣體含量過高的情況,28臺射流風機接收到訊號后便會自動運轉將有害氣體驅散,保障隧道通車安全。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妍 通訊員:肖明葵、周海龍、劉逵、梁勝、鄭漫悅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