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為加快廣州市先進制造業項目投資建設,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12月9日,16屆24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加快先進制造業項目投資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
措施提出對工業經濟貢獻大、產出效益高的區給予制造業新增用地指標獎勵,對符合條件的新業態企業可放寬稅收、規模等引進落戶條件等,并分別從加強重點產業項目投資建設、建設高品質產業布局空間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制造業“四化”(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提升)轉型升級、強化制造業項目招商引資、加大制造業投資獎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優化環境資源管理、強化高素質人才支撐、發揮國資國企主力軍作用、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等11方面提出18項任務,助力廣州加快先進制造業項目投資建設。
對工業經濟貢獻大、產出效益高的區給予制造業新增用地指標獎勵
(資料圖)
在加強重點產業項目投資建設方面,《措施》明確聚焦廣州市“十四五”規劃重點產業鏈,以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現代高端裝備、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軟件和信創、人工智能、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節能環保、都市消費工業等產業鏈為重點,投資建設產業帶動性強、技術水平先進、綠色低碳的先進制造業項目,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建設高品質產業布局空間方面,《措施》既強調打造協同發展空間布局,也明確要高水平規劃建設產業載體,同時還要著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據《措施》,廣州將聚焦3個國家級、5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白云民營科技園、廣州臨空經濟示范區等全市重點產業發展平臺,促進產業空間集聚發展,優化提升一批重點產業園區,打造輻射帶動各區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圍繞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構建“一江兩岸三片區”空間格局,建設全球數產融合標桿城市。此外,廣州還將落實全市工業倉儲用地420平方公里目標規模,加大工業用地儲備力度。對工業經濟貢獻大、產出效益高的區給予制造業新增用地指標獎勵,專項用于制造業項目用地報批。建立優質企業騰挪安置機制,支持連片土地出讓給鏈主、優質企業。
《措施》提出要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創新成果活躍、高技術產業密集的高新區,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對現代產業體系支撐引領作用,力爭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與裝備產品。加快推進“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核心樞紐,吸引“國家隊”科技資源更多向廣州聚集,推動南沙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
開展“四化”賦能平臺試點和“四化平臺”賦能專項行動
《措施》明確以“平臺優、企業好、產業強”為目標方向,以“平臺受益、企業受用”為工作原則,通過專項資金支持平臺技術革新、能力提升,遴選一批試點平臺成為重點領域的“領頭羊”和“企業醫院”,為企業把脈問診、開出處方、跟蹤治療,推動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現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結合年度重點任務,每年在重點領域選取培育若干試點平臺,以項目征集的方式,支持“四化平臺”賦能產業、企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措施》提出政府利用財政資金、引導性基金“補一點”,企業為解決方案改造“出一點”,平臺在全過程技術服務中“讓一點”,引導“四化”平臺專業化力量賦能產業、服務企業,幫助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重點培育創新型、基礎型、服務型三類平臺,開展制造業轉型升級、工業互聯網引領、“鏈主”平臺領航、“專精特新”發展、產品質量提升、重點項目提速、綠色循環提級等賦能專項行動。
對符合條件的新業態企業可放寬稅收、規模等引進落戶條件
如何強化制造業項目招商引資?《措施》提出,圍繞廣州市重點產業鏈,建立產業鏈圖譜和清單,深入推進產業鏈補鏈、建鏈、強鏈招商,重點引進產業鏈龍頭企業和關鍵領域核心企業。充分發揮市產業地圖引導作用,支持重大產業項目集聚布局。實施“滴灌計劃”“導流計劃”,精準做好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服務和支持,引進一批先進制造總部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落地,實現全球資本、重點產業、前沿技術、高端人才導流。鼓勵市、區搭建國有資本平臺,支持國有企業深度參與先進制造業項目引進建設。《措施》還明確,各區對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行業前景廣、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獨特作用的新業態企業,可放寬稅收、規模、盈利、資質等引進落戶條件,靠前發力,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如何發揮國資國企對先進制造業項目的主力軍作用?《措施》明確,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及基金作用,以國企資金投入為杠桿,謀劃設立千億級產業母基金,聯動社會資本共同投資,“以投促引”提升產業招商實效。按照支持產業“強鏈補鏈”原則,鼓勵市屬國企對外并購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設立明確遷入計劃。
研究將商業銀行開展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等相關指標作為財政資金存放的參考依據
《措施》也明確了要加大對制造業“真金白銀”的支持。如對“十四五”期間廣州市總投資10億元以上的制造業項目,在省級對其新增實際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超過2%比例普惠性投資獎勵的基礎上,市級財政給予1:1配套扶持。對于重點產業鏈中強鏈、補鏈的重大項目,可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采取股權投資、落戶獎勵、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項目落地。統籌省、市專項資金,對制造業企業實施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不低于700萬元的技術改造項目,按項目固定資產實際投資額不超過20%予以獎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研究將商業銀行開展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等相關指標作為財政資金存放的參考依據,推動大型國有銀行優化經濟資本分配,向制造業企業傾斜,推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保持較快增長。
人才培育方面,落實推進“廣東技工”工程、“灣區人才”工程。落實開展省級產教融合試點工作,在先進制造業項目單位及企業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支持先進制造業項目單位建設“人才驛站”,推廣人才“一站式”服務,在入戶、人才綠卡、住房、醫療、子女教育、個稅補貼等方面按規定提供便利服務。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申卉、賈政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