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來,廣州對人才都非常重視,通過多種渠道把人才引進來。”47歲的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教師劉志勇,來廣州已經20多年了。2019年底,他憑借網絡管理員高級技師的身份,通過技能落戶的渠道成功落戶廣州。
近年來,全國各地加大力度吸納人才留在地方發展。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之一的廣州,秉持著“千年商都”開放、包容、務實的精神,廣開進賢之路、廣聚天下英才,不斷調整和完善人才入戶政策,確保各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去年廣州引進人才入戶7.28萬人,人才入戶增幅達32.6%。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廣聚英才 不斷優化完善人才政策體系
多年來,廣州可謂求賢若渴。2016年,廣州在全國率先制定發布《廣州市人才綠卡制度》;2019年,廣州市委、市政府出臺“廣聚英才計劃”,圍繞“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打造引領大灣區的人才支持體系;2020年底,廣州在原有引進人才入戶的渠道上,將“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才入戶條件放寬為參保即可入戶……
精準調整人才引進政策上,廣州動作不斷。先后出臺、更新《廣州市引進人才入戶管理辦法》《廣州市引進人才入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政策,加大對高學歷人才、專業技術類人才的引進力度。2019年,廣州修訂引進人才入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修訂后的實施細則放寬了學歷類和職稱類人才入戶的年齡。本科和中級職稱由35周歲放寬到40周歲;碩士研究生由40周歲放寬到45周歲;博士研究生、副高職稱由45周歲放寬到50周歲。同時,取消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學歷、高級職稱人員以及擇業期內的留學人員入戶的社保參保年限限制,上述人員入戶在廣州市有參保記錄即可。
修訂后的實施細則首次將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接收和入戶分離,來穗就業或創業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可直接到公安部門辦理入戶,并將產業領軍人才納入引進人才入戶范圍。“廣州微警務政務服務小程序上就可以辦理應屆畢業生的入戶,直接跟著系統的指引走就好了。”今年年初,大學畢業一年多的鄧先生趁畢業證書簽發未滿兩年,提交了入戶申請,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成功落戶。他感慨道:“本以為入戶很繁瑣,但實際走下來很簡單,系統會很清晰地告知你需要提交哪些材料,該走哪些程序,幾乎全程都是網上辦理,線下只需要去一次政務服務中心核驗材料。”
今年,廣州市人社局更新印發《廣州市引進人才入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進一步優化人才入戶流程,并降低落戶門檻,進一步敞開人才流入通道。取消本科學歷和中級職稱入戶限制,只需要有參保記錄即可。同時,全國首創引進在職人才入戶“移動端申報+全流程網辦”。
據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廣州藍皮書:廣州社會發展報告(2022)》顯示,廣州對人才的吸引力不斷提升。2021年,廣州擁有在穗工作兩院院士119名,廣州共計發放1.1萬張人才綠卡,引進人才入戶7.28萬人,人才入戶增幅達32.6%。
■2021年,廣州共計發放1.1萬張人才綠卡,引進人才入戶7.28萬人,人才入戶增幅達32.6%。資料圖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要求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寧超喬表示,開放落戶,不僅是全國層面的政策導向,也是大勢所趨,是超大城市戶籍的改革方向,這一方向與“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涵“以人為本”一脈相承。“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戶籍制度本身是一項需要中央統籌的工作,而作為人口凈流入巨大的超大城市,如果短期內全面開放入戶,依靠自身財力可能難以承受,并可能引發一系列隨之而來的風險。”寧超喬認為,對于超大城市來說,全面開放入戶需要有序推進。
她進一步分析,近年來廣州一直采取的都是比較“穩”的人口政策,優先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再根據自身財政情況逐步放寬落戶門檻。“今年入戶政策的調整也是延續這一思路,能夠解決廣州‘存量’等待落戶的人才的落戶問題,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廣州是我國最吸引人才目光、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一直保持著對人口的強大吸引力。資料圖
“流量之城”常住人口規模持續擴大顯強大吸引力
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經濟發展多元,就業機會眾多,是我國最吸引人才目光、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一直保持著對人口的強大吸引力。根據廣州市統計局公布的廣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1867.66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270.08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97.58萬人,增長47.05%,年平均增長率為3.93%。
全市1867.66萬常住人口中,非戶籍常住人口937.88萬人,比2010年增長97%,年均增長7%,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達50%。這也意味著每兩個廣州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個“過江龍”。落戶政策的進一步優化,吸引了大量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技能人才、留學生等不同層次人才入戶廣州。根據公安部門數據,十年來,廣州市戶籍機械變動人口中,凈遷入人數保持較高水平,凈遷入戶籍人口達98萬人。
除人口“量”的增加,“質”的提升同樣令人驚喜。從受教育程度看,與2010年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數大幅上升,由19228人上升為27277人,高于全國的15467人、全省的15699人;與2010年相比增長41.86%。這與廣州高校云集,普通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密切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在校大學生規模達130.71萬人,數量居全國城市第一。
寧超喬認為,廣州對人口的吸引力源自于城市的包容。近年來,廣州著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縮小來穗人口和戶籍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別。“特別是近幾年,廣州通過標準化推動均等化,不僅全面摸查了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情況,還出臺了市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把流動人口應該享受的公共服務寫進文件里。”寧超喬說。
其次,廣州作為一線城市,生活成本較低,尤其是在租賃、購買住房上具有優勢。“如今新一代流動人口群體選擇去哪個城市發展,不再只是為了一份謀生的工作,更多考慮的是發展機會,以及能否獲取長期而穩定的生活。”寧超喬表示,能否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上升和“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是流動人口選擇去哪座城市發展的重要考量因素。廣州當前經濟活躍,房價相對較低,必然是全國最優的選擇之一。
主動作為 既要引才又要留人
不過,較高的人口增長率在2021年迎來了變化。據廣州市統計局公布的《2021年廣州市人口規模及分布情況》顯示,2021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1881.06萬人,而2020年末,廣州擁有1874.03萬人,也就是說,2021年廣州的常住人口增加了7萬人左右。
放眼全國來看,相較于2020年,2021年全國人口只增加了48萬。一線城市中,除廣州外,深圳增長4.78萬人,上海僅增長1.07萬人,北京則出現負增長,減少了0.4萬人。廣州和深圳人口增長量為近十年最低。
寧超喬分析道,在我國人口可能步入“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背景下,全國各地對人口和人才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廣州人口流入的外在“蓄水池”能力也會減弱。但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和一線城市,產業結構完整,產業鏈在全球產業體系中占據了較為重要的位置,從中長期來看,均具有人口方面的吸引力。不過,這也警醒著當前各大城市要提升對人才的重視量級,“今后不再是等著人才自然流入、再選擇的問題,而是要思考自身城市定位和人才匹配度,加大引才和留才力度”。
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諶新民指出,廣州一直致力于提高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并不斷為常住人口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相較于引人,如何把人留下來更為關鍵。廣州應堅持打造生育友好型城市,為留在廣州的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比如降低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成本,營造適宜居住的環境,這將為廣州未來的持續發展和市民生活幸福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近年來,廣州多次提出發展現代制造業、高端制造業,更加重視發展為生產服務的服務業,比如金融、科技、教育等。諶新民表示,這些產業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可能不是太多,但是對人才的素質有更高的要求。他建議道,產業轉型、勞動力素質結構優化與整個城市的升級可以有效結合,一座城市對人口的需求、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一定要與經濟發展轉型結合起來。
人口布局
引導人口向新區郊區集聚
人是國家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作為城市發展最重要和首要的問題,人口是城市未來興衰成敗的關鍵。未來城市的競爭,將是人口的競爭。
今年5月底,廣州市人民政府官網發布《廣州市人口發展及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清晰描繪了今后五年廣州全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新藍圖”。《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廣州將更重視人口發展穩定均衡。到2025年,全市戶籍人口約1120萬人,年均增長率為2.6%;常住人口約2100萬人,年均增長率為2.4%。
廣州將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寬入戶限制,實施差別化彈性入戶政策,即研究制定在市內不同區域間實施差別化的入戶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輕、高素質的工匠型人才到廣州市郊區新區工作生活,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久后,《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廣州(片區)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印發,通過在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建構差別化入戶政策,并降低了落戶門檻——落戶的學歷條件由全日制本科降至全日制大專。
“《方案》是《規劃》的進一步落實與具體化。”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姚華松認為,《方案》對于構建廣州都市圈人才統一大市場、加速廣州中心城區與外圍地區、廣州市與外圍城市的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規劃》,面向未來,人口空間新格局進一步塑造。廣州將推動城市副中心承載中心城區功能外溢,積極引導人口向新區郊區集聚,增強新城區人口經濟承載能力。預計到2025年,中心城區(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天河區)常住人口約675萬人,外圍七個城區常住人口約1425萬人。逐步提升外圍城區常住人口占比,較2020年增加約1.79個百分點。
寧超喬指出,廣州市當前人口分布不均衡,大量人口集聚在城市中心區域,受限于土地供給等因素,導致廣州公共服務的供給和升級困難。另外,職住失衡,大量的通勤人口在城區之間流動,也會帶來諸多城市問題。寧超喬表示,廣州通過實施差別化的入戶政策,在郊區設置較低的入戶門檻,既能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人們的公共服務需求,又能滿足人們的個性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落戶區域,加快推動入戶進度。此外,還能有效引導人口往郊區集聚,推動產城融合。
【Tips】
三大類引進人才
落戶廣州條件
●學歷落戶:年齡需在50周歲以下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或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年齡需在45周歲以下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年齡需在40周歲以下具有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學本科學歷并有學士學位,或具有國(境)外學士學位人員。
●職稱落戶:年齡需在50周歲以下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年齡需在40周歲以下具有中級職稱的人員。
●技能落戶:年齡在40周歲以下具有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具有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高級技師年齡在45周歲以下,技師年齡在40周歲以下,高級工年齡在35周歲以下;從事廣州市產業發展急需的行業緊缺工種,年齡在40周歲以下。
■采寫:新快報記者 黃聞禹 麥婉詩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