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擁有兩院院士65人、科研人員和大專學歷以上人才約62萬人、高新技術企業1600多家、14家企業獲省科學技術獎、專利授權量超7萬件……
(資料圖)
記者近日獲悉,近年來,番禺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已成為珠江沿岸、獅子洋畔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區域之一。
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近年來,番禺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主體活力不斷迸發。目前,全區共有高新科技企業167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家,眾創空間達14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研發機構4家。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56家“專精特新”企業持有專利2957件,全區專利授權量超7萬件、位居全市第二,集體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量分別位居全市第一、第二。康和藥業、三雄極光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4家企業獲省科學技術獎,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7%。全區主板上市企業2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64家,實有各類市場主體31.3萬戶。
番禺節能科技園
科技成果轉化及孵化平臺提質擴容。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廣州大學城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節點;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項目揭牌運營,已簽約注冊企業9家;廣州大學城(廣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轉化科技成果17個,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合計孵化企業超500家;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園區)加快建設,華工國際校區首期建成招生。
大灣區“最強大腦”強勢崛起
番禺區在科創人才資源方面有著先天和后天的雄厚優勢。廣州大學城是大灣區地圖上的“灣頂”明星,更是廣州推動創新發展、競爭珠江口的重要資源。這里薈萃了12所名校、20多萬師生、65名院士、1400多名博導、194個省部級以上實驗室和廣州超算中心,是大灣區科教與創新資源最富集的區域。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
番禺區多年來在全國人才創新創業優質生態圈中位居前列,全區擁有科研人員和大專學歷以上人才約62萬人。連年舉辦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打造廣州大學城國際人才生態示范區,推動建造學研貫通的創新鏈,技術、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集聚的“創新生態雨林”。深入實施“1+4”產業人才政策,累計發放人才補貼近5.6億元,引進培育領軍團隊50個、創新領軍人才51人、急需緊缺人才和產業高端人才1947人、“青藍計劃”項目451個。重磅發布番禺人才生態30條,為各類創業團隊、創新人才提供資金補貼。創設廣州市智匯谷人才聯盟、粵港澳大灣區(番禺)海創人才科創中心等平臺載體,為大灣區建設源源不斷地培養、輸送大量高端高質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人才雙創基地
科技創新強區日益凸顯
未來,番禺將全面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積極推進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園區)等項目建設,發揮廣州大學城高校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集聚優勢,著力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一流創新生態圈。統籌開發建設大學城中軸線地塊,全面釋放廣州大學城科創產業空間。規劃建設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全力支持華工國際校區二期、暨大二期、廣醫二期等項目如期推進,加快建設華工、暨大科技產業園。出臺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扶持政策,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2000家。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力爭到2025年產值達億級、十億級、百億級的高新技術企業增加14家以上。完善創新創業服務政策體系,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力爭到2025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00億元。新建一批標準產業單元和摩天工廠,整合番禺天安節能科技園、海倫堡創意園、巨大創意產業園等科創產業園資源,實施企業創新聯合體計劃,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深入推進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建設,開展知識產權“入園惠企”行動。支持重點企業、高新企業、高校院所加大研發投入,力爭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突破3.4%。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研究制定針對急需緊缺特殊人才的政策措施,出臺專門面向大學城畢業生的人才獎勵政策,強化人才政策制度集成創新。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 陳曉潔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波、肖桂來 通訊員 黃國宏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