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在線丨2000元“起步” 戈壁灘開出致富花

2022-09-19 15:27:26    來源:大洋網    

共筑中國夢

廣東對口支援地區典型報道


(資料圖片)

前不久,記者從喀什疏附縣城中心出發,去探訪一個據說是“以2000元起步做鄉村振興”的村子。車輛行駛1個多小時,兩旁的風景從建筑物漸漸變成郁郁蔥蔥的樹木,塔什米里克鄉黨委書記彭永勝和兩位廣東援疆干部:來自廣州市從化區衛生健康局、現任塔什米里克鄉黨委副書記的陳偉,以及來自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現任塔什米里克鄉黨委委員、副鄉長的李遠青一起站在路邊等候著記者。

據了解,在廣州援疆工作隊的幫助下,塔什米里克鄉這個曾經的“石頭鄉”面貌一新:干部們和當地群眾一起修路、建設美麗家園,更在戈壁灘上種起了瓜果,吃上了“旅游飯”,今年8月該鄉更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村民們不僅增收致富,還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曾經的戈壁灘,如今種出了金燦燦的杏果。

2000元的示范效應:帶動農民吃上“旅游飯”

今年40歲的彭永勝老家在湖南,從部隊轉業后就扎根新疆,先后在多個鄉村工作過。2021年3月,彭永勝被調整到塔什米里克任黨委書記,與他一起的還有2020年4月來到這里的陳偉和李遠青。

“‘塔什米里克’就是‘石頭多多’的意思,我們鄉是出了名的‘石頭鄉’,從前到處都是荒蕪的戈壁灘。”彭永勝介紹,“全鄉人均1.2畝地,種一點玉米小麥,條件好一點的能養上四五頭牛,條件不好的話就養幾只羊和雞。而且這里是位于帕米爾高原山坡上、疏附縣最偏遠的一個鄉鎮,距離縣城核心區域42公里。這里建物流、配送中心不像縣城核心區域那么方便,鄉里部分農戶的思想也相對滯后一點,這些成了影響群眾增收的主要因素。”

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彭永勝和陳偉、李遠青一起商量,首先是要鼓舞士氣。“我們先要想辦法把干部留住。”

“鄉村振興其實大家都還在摸索,而駐鄉的陳偉、李遠青和當地干部一道在塔鄉做出了很好的嘗試。”廣州援疆工作隊鄉村振興項目負責人徐志謙介紹,“廣州來的干部有一個特點,就是見多識廣,他們結合當地資源,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議。”

314國道是從疏附縣去塔什庫爾干縣一個著名景區的必經之路,彭永勝和陳偉、李遠青就想到,做一些交通驛站之類的沿途設施來吸引客流,為農民增收。但當時資金不夠怎么辦?彭永勝決定從鄉政府的項目款項中擠出2000元,“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我們哪怕先蓋個涼亭也是有用的。”但當時2000元也只夠付一些材料費,需要石頭了他們便就地取材;至于人工費,他們也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對于出力修造涼亭的村民,為其頒發“能工巧匠”的榮譽證書,并蓋上村黨支部印章以示鼓勵。

就這樣,彭永勝等人用這2000元蓋起了一座“援疆亭”,并在此基礎上,要求每個村、每個小組把當地的小公園、小廣場也搞起來,帶領村民建設自己的家園。

隨后在廣州援疆工作隊的協調下,廣州市從化區為這一項目爭取了100萬元資金,讓他們得以在沿途修建起休閑廣場和餐廳、農特產品展示廳等,很多去往塔什庫爾干縣旅游的游客都會在此駐足、消費,讓不少村民有了旅游業方面的收入。而在廣州援疆工作隊的幫助下,塔什米里克鄉2021年11月入選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今年8月入選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廣東援疆干部帶領村民開墾荒地、播種杏核。

不到20天 干群修出4.2公里“民心路”

在塔什米里克鄉中心小學、中心幼兒園前,整齊的綠化帶隔出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分界線,平整的路面秩序井然——這對于當地村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改變。“這是434縣道貫穿我們鄉的一個主要路段,此前從來沒做過車道分離,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對學生們來說存在安全隱患。”2021年9月,彭永勝和陳偉、李遠青決定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先和村民一起商量,干了這個事有啥好處,誰是最大的受益者?講清楚了,大家都很支持。”彭永勝和陳偉、李遠青以及鄉里的干部于是帶領群眾開始了“5+2”“白加黑”的修路工作,大家加班加點修路,從晚上一直干到天亮。“我們大家不分彼此,所有參與修路的人吃一樣的飯,干一樣的活,這4.2公里的路沒花多少錢,不到20天就干完了。村民們都說‘沒想到我們農民也能干修路這么大的事’,特別有成就感。”

彭永勝介紹,當時修路沒買現成的混凝土,而是用攪拌機攪拌水泥沙和石子,為此攪斷了6根鋼絲。“這條路修完之后,就幾乎沒再發生過交通事故。農民們看到了黨和政府實實在在為了他們建了安全的路,看到廣州援疆干部對大家的幫助。”

彭永勝感慨地說:“如果不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好多事是干不成的。事實證明,團結帶領群眾,可以花小錢辦大事,讓參與者都有成就感。”

吃著戈壁灘上種出來的“黃金果”,當地農民笑逐顏開。

修復戈壁灘種瓜果

“百萬元投入將換千萬元產出”

2020年,陳偉主動聯系多家援疆企業,先后幫當地群眾銷售西蘭花、土豆、花菜、豇豆、西葫蘆、白皮洋蔥等蔬菜約587.21噸,銷售金額約77.98萬元,并對接企業派出工人到該鄉采摘木亞格鮮杏、西瓜、桃子等水果,銷售金額約27.41萬元;其中僅收購木亞格杏干0.65噸,銷售金額便達6.95萬元。自此,他發現了木亞格杏帶來的商機。

2021年10月,忙完了修路,彭永勝和陳偉、李遠青又帶領全鄉黨員干部群眾修復荒蕪的戈壁灘,開墾1000畝戈壁荒地用于種植木亞格杏。“再冷的話種下去就沒效果了,所以我們要趕在11月份之前全部種好。”

“第一步就是育苗。在戈壁灘上育出來的苗子抗高溫、高堿,以后移栽在戈壁灘上存活率就會很高,因為它適應了這種氣候。”陳偉說。然而,在貧瘠的戈壁灘上育出杏苗非常不易,大家要先把選定的苗圃地上的石頭挖走,然后將推條田多余的土運到戈壁灘上安裝滴灌、鋪膜,再挖3~5厘米的小坑,兩個人分一行,把毛杏核一顆一顆種下去。

“那時天氣已經很冷了,大家趁著中午的時候趕快種下去。我們裹著大衣一粒粒地播種,全身都凍透了。”播種能否成功,當時大家心里也沒底,但和技術專家經過多次論證后,他們還是下定決心種植,然后細心地澆水,還要防著動物的侵害,像照顧小孩一樣看著它長大。中途遇到杏苗死了幾棵的情況,他們趕緊請農業專家查看原因,發現在澆水的情況下,土壤經過白天的暴曬,晚上再失水,鹽分會變得更大,所以就改變了澆水的方式,并為土壤補充營養液,保住了幼嫩的樹苗。

一個月的時間里,彭永勝等人一共栽種了189萬株苗,而十個月后,這里已是滿眼翠綠,樹苗存活率達到90%以上。“我們很喜歡晚上到這里坐一下,很有成就感。現在,厚度只有20~30厘米的土壤中也能長出杏苗,這就是科技創新。明年三月嫁接,十月出果,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得到收益,這里會成為優質的木亞格杏園。農民們看了都說‘這是石頭上開出來的雪蓮花’。”彭永勝說。

徐志謙介紹:“這個項目也是廣州援疆‘一鄉一品’工程,我們投入了100萬元啟動資金。三年之后這地方1000畝地,如果按保守估計,一畝地產500公斤,每公斤賣20元計算,那就是1000萬元,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戶均增收5000元。”

“不僅要種樹,也要長期和近期收益相結合,要不農民今年光種樹了沒有收益。”彭永勝和陳偉等人隨即又謀劃著,讓家庭條件差一些的農民在他們開墾的條田里種點西瓜。“高達60℃的晝夜溫差讓這里種出的西瓜比別處更甜,一家分一條田,當年就能見效,今年一條田的西瓜賣到了3000元,也為農民增加了收入。” 而為了生態修復兼顧農民受益,他們還在附近撒了一些苜蓿草種子,“現在農民已經割了一茬了,還可以再割一茬。看著從前的石頭地里長出了西瓜,農民們都在感嘆科技的力量。” 彭永勝說。

“戈壁灘上種出西瓜”也讓塔什米里克鄉成為科技創新示范點,和附近荒涼的戈壁灘共同構成了一種對比美,也漸漸成為游客的打卡地。

科技的力量,讓石頭地里種出了西瓜。

援疆兩年半

助農民增收800萬余元

到目前為止,陳偉和李遠青已經在塔什米里克鄉工作兩年半,“之前主要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現在是轉型進入鄉村振興階段。”彭永勝今年至少催了陳偉10次,讓他回廣州休假,但直到現在他也沒休假。“廣州援疆干部很謙虛,他們走遍了我們這里條件較差的農民家庭,但從不攬功。” 彭永勝說。

2021年,陳偉和李遠青聯系廣州市天河區、從化區幫扶銷售4000多箱木亞格杏,并組織援疆企業收購木亞格杏約400噸,給全鄉農民增加收入800萬余元。李遠青表示,為了讓更多村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他們在這一年里還相繼在當地蓋起了酒廠、豆腐廠、酸奶廠、涼皮廠、饅頭廠、洗車廠、“喀什味道”餐廳、鄉級農特產品展示體驗中心等。

彭永勝介紹,招商引資此前一直是困擾塔什米里克鄉發展的短板,2021年以來,陳偉和李遠清陸續組織3家養殖企業專業人士到當地考察養殖環境,去年9月份簽訂了塔什米里克鄉15村扶貧項目,投入資金200萬元,聘請工人8名,增加村集體收入20余萬元。在推進“致富帶頭人”工作中,已完成2個致富帶頭人項目,分別為塔什米里克鄉12村面粉雜糧加工廠和6村木亞格杏加工晾曬廠,總投入資金約150萬元。

徐志謙也表示:“在凝聚人心、發展產業、促進就業等方面,廣州援疆干部做了很多的事。”

“這里現在既有生態效應,又有經濟效應,還有社會效應,凝聚了人心,促進了民族團結。”彭永勝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

關鍵詞: 塔什米里克鄉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