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外包公司攬客套路多 警惕低息貸款營銷

2020-09-21 09:30:46    來源:證券日報    

“您好!我們是某銀行合作貸款公司,您需要辦貸款嗎?”“利息低、下款快、審核條件寬松”,類似的推銷貸款電話很多人一天能接到好幾個。

為何最近推銷貸款電話如此頻繁?真的比銀行的貸款利率要低?對此,《證券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警惕各類低息貸款營銷

近期,《證券日報》記者接到很多自稱金融外包公司推銷貸款的電話,他們宣稱與52家銀行合作,貸款利率比自己去銀行低很多。自從記者接了該電話之后,類似的貸款電話響個不停。工作人員為了招攬客戶,進行一波一波“營銷轟炸”,“追著你”貸款。

記者與多家金融外包公司的銷售人員“打了交道”,發現五花八門的營銷手段無非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打著與銀行合作的名義進行貸款宣傳。“我們與銀行有合作關系,每年要向銀行繳納上千萬元保證金,保證客戶在不還款的情況下不會有壞賬。”一家金融外包公司的銷售人員對記者表示。

在銷售過程中進行促銷活動是常見的銷售手段,銷售人員推銷貸款時會以低利率、送禮為噱頭進行營銷。但是真正進行貸款環節或者發放貸款時卻有很多貓膩兒,有可能會通過各種收費方式實現更高的收益。

上述銷售人員對記者表示:“你自己去銀行貸款利率6%左右,我們辦理是4.85%左右,放款還快。我們知道不同銀行的內部審核尺度,可以節約時間成本,提高申貸通過率。”

記者在多次詢問中得知,除了利率以外的收費方式是收取手續費、服務費,如果在貸款利率以外有手續費,那么,貸款利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低。

上述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要收取1%的工本費,用于人工審核費用、資料費,如果征信有逾期、負債之類的,收取貸款金額的3%作為辦理的費用。同時,銀行會根據每個人的風險評分情況收取0.038%—0.098%不等的費用。此外,如果需要消費憑證,另收取2%的費用,并且還表示,“這些費用都是辦理業務用的。”

另一家金融外包公司的工作人員則多次發信息給記者:“現在有一個優惠活動,這期間有一款產品利息八折,低至月息0.36%,年化4.32%。”

那么,上述營銷人員所述屬實嗎?他們所稱的貸款產品真的存在嗎?帶著這些疑問,《證券日報》記者分別撥打了多家銀行的電話進行求證。

某國有大行的個貸經理銀表示,銀行是不會跟這些所謂的金融外包公司合作,“銀行也不可能因為您通過這些‘公司通道’去申請貸款有任何便利,并且也沒有那些低利率產品。”

另一家股份制行的個貸經理表示,有一些社會貸款機構甚至是詐騙機構冒充銀行的名義推銷貸款,可能與銀行有合作,也可能沒有,這種機構推銷的貸款雖然低息但是沒有那么簡單。

記者也算了一筆賬,將因貸款而產生的各項費用列入成本來計算真實借貸成本的話,假如客戶借款20萬元,在各種費用扣除以后真正拿到手的不到19萬元。

還有營銷人員在推銷的過程中告訴記者:“如果你的征信有逾期并且還有負債,自己去銀行貸款肯定會被拒,而且被拒的記錄會影響本人在其他銀行的貸款。”

對此,記者也向銀行進行咨詢,多家銀行對此的回復是,因人而異,要分具體情況來看。個人貸款有逾期、有負債很正常,信用卡也屬于負債,并不代表在銀行就無法貸款。銀行主要根據客戶的整體資質情況來判定,利用大數據對客戶來進行分析,而且征信是5年更新一次。有個貸經理表示,“我有一個客戶有70萬元負債也成功申請了貸款”。

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是難點

有不少市民向記者表示,近期頻繁收到貸款等機構的電話和信息,內容幾乎相同,都是詢問是否需要貸款。

對此,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很多人的手機號信息被泄露,公民信息成了不法商家謀利手段,而且這種泄露渠道很多,防不勝防。

“首先是因為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貸款多,也與今年以來消費貸市場有關,總體呈現資金相對寬裕而優質資產不足的局面,所以持牌金融機構和非持牌機構都會直接聯系或獲取優質客戶。”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際新經濟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兜售個人信息已經成為頗具規模的黑色產業鏈了。國內法律有加嚴打擊這類侵犯個人隱私行為的趨勢,之前也進行過一些清理行動,但較難根除。大量平臺和服務企業,例如物業管理、旅游行業、物流快遞企業都有大量客戶個人信息,很多企業本身管理不嚴,法律規定和執行有疏漏,導致這種非法獲利行為屢禁不止。他認為,在完善法律保護的同時,要追究數據擁有主體的民事責任,堵住這些最大的漏洞。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對記者表示,一方面,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許多個人信息傳上云端。給不法分子利用個人信息侵害合法權利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我國對個人信息權益的保護確實還有不足。我國對個人數據權屬的研究還在探討,《個人信息保護法》這一專門性法律也還在制定之中;《刑法》具有謙抑性,對于一些新類型的犯罪還有滯后之處。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建議盡快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二是多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監管科技手段,提高監管的實效性;三是加大懲罰力度,尤其是實施較重的行政處罰。同時,加強行政執法,防止行政不作為。(記者 彭妍)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