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1月17日,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獲悉,廣州正在編制《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廣州市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等文件,進一步立足海洋事業發展的新階段,力抓重大項目、重點工作,為廣州建設海洋強市謀劃宏偉藍圖。“十四五”期間,廣州將以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全球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為目標,強化陸海統籌科學布局海洋經濟空間,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廣州市南沙港。
加強規劃引領,謀劃發展藍圖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廣州古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如今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是廣州的歷史使命和必然選擇。廣東省人民政府與原國家海洋局2017年聯合印發《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提出將廣州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拉開了廣州建設海洋強市的序幕。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市海洋局)高站位謀劃海洋事業發展,推進海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海洋強市開好局、起好步。2017年起,廣州陸續印發實施《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廣州市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三年計劃》等規劃和政策,從空間布局、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引領海洋經濟發展的措施。
“十四五”開局之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記者了解到,廣州正在編制《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廣州市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等文件,“十四五”期間,廣州將以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全球海洋創新發展之都為目標,強化陸海統籌科學布局海洋經濟空間,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廣州市海況視頻監控。
聚焦產業優勢,促進轉型升級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離不開強有力的產業支撐。據悉,廣州擁有優越的港口航道資源,陸海要素兼備、海洋產業基礎良好。近年來,廣州充分發揮優勢,促進海洋交通運輸、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濱海旅游等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升級,打造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務等新興產業的特色海洋產業集群。
在海洋交通運輸方面,2020年,廣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3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351萬TEU,分別排名全球第四和第五,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上升至全球第13位。
“十四五”時期,廣州不斷加強用海服務保障工作,推進廣州港20萬噸級航道工程、南沙港區集裝箱四期和五期、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工程等項目,優化港口功能布局,同時積極開拓航線,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提升港口輻射能力,進一步鞏固廣州港作為世界大港地位和影響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截至2021年9月,廣州港累計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4.8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807.42萬TEU,港航經濟運行情況良好。
在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方面,廣州以龍穴造船基地為核心,形成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郵輪及船舶相關產業集聚區。廣州持續加大力度支持海洋高技術產業領域首臺(套)裝備推廣應用,支持相關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完善配套基礎設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19年廣船國際、黃埔文沖2個項目入選廣東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名單,實現全省船舶企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零的突破。
在濱海旅游方面,廣州大力發展郵輪旅游產業,出臺《關于加快廣州國際郵輪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產業扶持政策,加強郵輪產業招商合作,積極開拓郵輪旅游市場,培育完善郵輪產業鏈。南沙運營出入境郵輪自2016年起連續保持在國內郵輪產業“第一梯隊”。
廣州正在加快培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子信息、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等海洋新興產業,為海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積極組織涉海企事業單位申報省海洋六大產業專項,2018-2021年累計支持12家企業,獲得專項資助共計6500萬元。兩家涉海企業入圍2021年9月發布的廣州首批38家隱形冠軍名單,多家入選廣州科技“小巨人”名錄。成功爭取國家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項目落戶廣州建造。
廣州市舢舨洲燈塔黨性錘煉基地。
堅持科技引領,培育強勁動能
廣州集聚了眾多海洋領域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海洋科研資源方面具有突出優勢。近年,廣州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事業發展。與中科院共建明珠科學園,打造國際海洋科學的原始創新策源地,支撐南沙科學城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推動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海洋重大科研平臺,及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等海洋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廣州也高度重視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大力支持海洋領域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同時加強海洋科技人才引育,大力發展海洋教育。剛剛印發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推動廣州打造成為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
重視生態保護,提倡親海愛海
近年來,廣州嚴格落實海洋生態紅線管控措施,建立完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積極開展海洋生態修復整治工作,海洋生態環境穩中趨好。2020年底,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實施的廣州首個海岸帶生態整治修復項目——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工程通過驗收,歷時6個月,修復海岸線長度955米,生態環境整治總面積44040平方米,原先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海岸帶蛻變成極具海灘風情的濱海沙灘,為廣州市民打造親海空間。
2021年,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啟動番禺區海鷗島紅樹林海岸升級改造與生態修復項目,通過紅樹林種植以及海堤生態化改造,提升海岸線生態系統功能,提高海岸生態防護能力,打造海島修復的靚麗名片。
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
強化交流合作,打造海洋文化
廣州著力加強海洋文化宣傳,打造亮眼的海洋“名片”。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每年定期組織開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用豐富的活動形式吸引市民積極參與,培養全社會親海愛海的良好氛圍。
廣州弘揚海絲文化,組建海絲申遺城市聯盟,開展海絲文物保護工程,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推動海絲申遺工作。持續加強海洋領域對外交流合作,主辦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組織全市涉海企業參加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深化與港澳、深圳等城市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至2020年底,廣州港的友好港數量達53個,“朋友圈”覆蓋全球六大洲,延續廣州開放的城市基因,拓展海洋合作新格局。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劉幸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