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某些國產劇中“懸浮”頻頻出現?

2021-09-30 13:46:09    來源:解放日報    

網友發明了一個新詞“劇怒癥”,即在觀看某些國產電視劇時,發現劇情嚴重不符合現實、漏洞太多,導致觀眾看不下去而出現的憤怒情緒。

相關報道中列舉了諸多熒屏上引發網友“劇怒”的國產電視劇橋段。其中網友吐槽最多的,是一些電視劇對于普通人并不普通的生活描述。例如,“不管人物是什么家庭背景和職業,一律住著干凈明亮的大房子,衣著光鮮,妝容漂亮,還要加上厚得看不見毛孔的濾鏡”。

有網友列舉說,之前播放的《烏鴉小姐與蜥蜴先生》中,女主角沒有固定的工作,在面包店做兼職、做代駕賺錢養活姑姑和奶奶,還要兼顧學業,奶奶和姑姑身體還不好,隔三岔五地就要跑醫院,但是女主角一家卻租著精裝大三居,吃飯都是四菜一湯,處處透著精致,絲毫沒有“打工人”的真實狀態;某部穿越劇中,女主角是一個北漂,沒錢沒勢剛進入社會的實習生,卻能住在超大面積精裝修房,還能享受開放式江景泡澡浴缸;某部青春偶像劇中,男主角家境貧窮,卻還帶著弟弟妹妹住著帶有半開放式陽臺的兩室一廳,穿著名牌衣服,發型考究;某部都市劇中,女主角是剛入職場的房產中介,卻背著上萬元的包,穿著幾千元的衣服,所謂的經濟拮據的表現,是吃幾十元一份的自熱火鍋……

觀眾對電視劇的人物、內容、情節的不滿情緒指向了當下國產劇中存在的通病——懸浮,乃至流行于熒屏上的“懸浮劇”。所謂“懸浮”或“懸浮劇”,是指某些現實生活題材劇中的事件、情感,沒有生活根基,脫離中國實際,尤其是混亂的情感邏輯與敘事方式備受觀眾詬病。

為什么某些國產劇中“懸浮”或“懸浮劇”頻頻出現?很大程度上在于創作思維發生了變化,創作者錯誤地認為現在一些觀眾看劇根本不動腦子,他們不看演技不看邏輯,看的是顏值,故事好玩就行,所以創作只需做表面文章即可,這導致一些創作走向低幼化,拍出的電視劇缺乏內涵、毫無深度。

電視劇創作當然是有其內在藝術規律乃至審美規則的,但在商業利益面前,它們往往可能被市場邏輯取代和侵占。這使得一些創作者從藝術創作應該遵循的由心而發,變成了為錢發聲。隨著文化的力量、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的屬性被消解,電視劇集就會只剩下生活現實的“懸浮”、思想內容的淺俗……一些電視劇的創作中,無論是劇本的創作,還是演員的選擇、拍攝的過程,往往草率行事,并未遵循一定的藝術流程與標準。尤其是創作者對拍攝題材所涉及的生活領域,不僅缺乏體驗,還缺乏認知,結果導致粗制濫造、浮夸游離、脫離生活、套路化模式化、胡編亂造之作頻頻出現。

如今電視劇生產類型化的特點越發突出,這樣的工業文化產品可以暢通無阻地到達接受對象那里,一旦一種文化產品帶來巨大利潤,一些電視劇創制方面會迅速如法炮制,人為制造和挑動人們對某種觀劇時尚的渴望,以求賺個盆滿缽滿,藝術考量則被甩得遠遠的。當下的眾多懸浮劇,大多是以這種方式生產出爐的。懸浮或懸浮劇,難免會讓電視熒屏走形失態,也已引發了新型的“劇怒癥”。正如評論所說,電視劇不應該屏蔽真實的世界,懸浮的編劇和導演們該想辦法緩解觀眾的“劇怒癥”了。電視劇創作只有堅持走技術與藝術統一、娛樂和思想兼容、市場效益和文化效益雙贏的“精品”道路,方是正道。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