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自六月初起開始跟進報道的梁靜茹上海場演唱會百余名歌迷花費千元購買到“柱子票”的維權事件終于取得了重大進展。六月底時,歌迷曾向記者表示雖然消保委介入但維權毫無進展,主辦方全程“踢皮球”,始終沒有給消費者以答復。
8月31日,維權歌迷之一的江先生告訴記者,31日早晨終于收到了法院的立案通知,這一立案來之不易。
【資料圖】
“大家特別振奮激動!”
維權三個月后千元購買“柱子票”終被立案審理
“消息一出來我們群里都沸騰了,太振奮了,我們等立案已經等待太久。”江先生告訴記者。自五月底購買了梁靜茹上海場演唱會“柱子票”的歌迷們開始維權以來,維權群內現在仍有351名歌迷在堅持著,因為維權人數眾多預備分批進行立案維權,首批訴訟有9名歌迷,這9人所購得的座位票是一眼就能看出受到了極為嚴重視線遮擋的票。
從六月初維權到了八月底,維權歌迷們一路上遭遇了數不清的“踢皮球”。6月1日這起事件在媒體曝光后,很快上海徐匯消保委就介入處理,演唱會主辦方上海魔方泛隨即對外表示很快會公開處理方案和結果,但維權歌迷未等到主辦方的聯系。6月14日維權歌迷代表初次拜訪徐匯消保委詢問處理進度和處理結果,才終于取得了和魔方泛的對外人員面談的機會。
到6月30日,在維權歌迷的百般催促下終于收到了魔方泛的正式處理結果,“無論什么檔位的票價,基于主辦方承認遮擋位的前提下,可以給200元購物卡補償。”江先生表示,對這樣的處理結果,絕大多數維權歌迷都不能接受,“我們群內發起了調查,有306人表示不同意這個方案,還有20個人說沒有接到電話,只有9個人同意了。”
因為大部分人無法認同該方案,7月12日維權歌迷要求消保委出面協調賠償方案,但是雙方無法達成一致,協調失敗,“主辦方一再強調他們覺得在場館中,一樣可以體會到音效,舞美和氛圍,且我們沒有當場提出異議。此外,他們拒絕公開受遮擋的座位圖,即使消費者質疑他們通知的結果。一路維權的艱辛又有誰懂!”
“柱子票”的正價開售會是無心之失嗎?
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到了“柱子票”,那對于主辦方來說,因為不知道這些票可能存在視野遮擋而正常售賣是有可能的嗎?江先生告訴記者,在與主辦方的溝通中,對方表示是不知道舞臺有四根柱子的,但江先生對此說法不能接受。體育場是四面環形的,舞臺出于整體效果設計和承重考慮會加上四根柱子作為支撐,江先生認為舞臺搭建都要審批的,沒理由主辦方不知道舞臺有四根柱子的存在。
專職從事大型演出舞臺美術設計的彭先生非常肯定地向記者表示主辦方肯定知道舞臺搭建了柱子的,“不然你怎么知道舞臺搭建在哪里?這么大一個柱子不是主辦方搭的嗎,難道還是體育館自帶的啊?”彭先生告訴記者,大型演出中,所有正常的搭建物都會報批給公安和消防,“主辦方說不知道柱子那是在推諉。不曉得可能會擋著視野的話,那四面的場地怎么只賣三面呢?報批又不是就隨便走個流程完事。”
另一位從事會展項目的博主則告訴江先生,在他們的工作場景中,如果遇到了柱子,在15°到30°延伸處不會安排座位,“不管柱子寬度多少,我們大概估算影響視線就是15°到30°角,實際在現場還會測試下,看不到的位置都不會放椅子。”
不蒸饅頭爭口氣
希望其他消費者能提前“避雷”
維權確實不容易,但江先生和眾多維權歌迷完全沒有放棄維權的打算,“咱們就是不蒸饅頭爭口氣。現在群里這351個人都是無論如何一定會維權到底的,絕不放棄。希望主辦方上明年的315晚會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閱。”江先生表示,“無論如何必須要給主辦方處罰,保護我們的權益。即便我們失敗了,我們也要幫助后來人避坑。”
今年8月,中消協點名批評“柱子票”“墻根票”的問題,今年上半年演出市場井噴,演唱會購票遭遇視線嚴重遮擋的問題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熱點,其中不乏大量購買了最高價位區間門票的觀眾卻只能看個舞臺側面樂隊背影的情況,演唱會全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觀演體驗極差。維權群管理員小薇表示,會不斷出現某某演唱會體驗不佳的原因還是在于沒有完善的相關法規約束主辦方,“什么樣的票可以賣,符合定價,變成開放式命題。無疑給消費者維權帶來巨大困難,太難為消費者了!”
回顧歌迷們這三個月來的維權,各職能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的問題不容小覷,江先生表示,大家找過12345,又找了12315,還去找過文化部門,市場監管局,但都在互相推諉,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處理,“最后我逼不得已,寫了市長信箱。”第二天文旅部門就回了電話,但事情似乎回到了原點,“市監局說沒有條例處罰主辦方,說是文旅審批跟管,但文旅又說沒有執法權,只能幫忙協調,結果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上海徐匯區消保委。”
江先生笑言自己已經要成為柱子票維權“專家”了,他現在也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帖子幫助更多消費者提前“避雷”演唱會遮擋票,已成功在演出前為購買到“柱子票”的消費者發出預警并提供維權思路,幫助他們成功退票或更換座位。
然而說一千道一萬,維權歌迷們還是一致認為,希望能出臺對應的法律法規,不要讓消費者費盡心思的去避雷維權,不要讓主辦方的“良心”成為消費者權益保障的唯一約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校對 李海慧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