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微風不燥,花開滿城。正是“春來牛首”的好時節,作家葛亮從中國香港飛抵故鄉南京,在牛首山和讀者分享由鳳凰文藝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兩部隨筆集《小山河》《梨與棗》。到場嘉賓有詩人、小說家黃梵,昆曲名家、江蘇省昆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施夏明。活動由青年學者、資深媒體人周學主持。
葛亮
【資料圖】
《小山河》是葛亮的首部隨筆集,也是他十年人生的總結。《梨與棗》則是葛亮這些年的閱讀收獲,書中記錄了數十位各個領域的作者,他們既在自己的領域內成為翹楚,又在書寫中獲得自由和舒展。兩本書是葛亮唯二的隨筆集,是他創作歷程中的橫向記錄。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與鄭重。
葛亮作品
葛亮在活動過程中分享道,兩本書的創作時隔五年,出版后卻有融為一體的感覺,設計師、插畫師和責編功不可沒。尤其是兩本書的裝幀設計,在閱讀文字之前就能夠通過親民的審美將大家聯結在一起。《梨與棗》的主題,是呈現寫作與閱讀的關系。《小山河》的文字背景發生在疫情之前,是一種生活的倒影。文字是無限的,通過文字可以擴大人們內心的世界和空間。梨與棗是兩種對人體非常有益的水果,中國的文化、藥理,其實是膳食,將調理匯聚于日常,是潛移默化、受益一生的。
活動現場
兩本書之間存在著聯系,《梨與棗》中有一句話用在了《小山河》的腰封上:終有一日,我們發現生活有容乃大,身居自己造出的山川。在我們自己造出的空間中發現心是無限寬廣的,這就是“小山河”的意義。兩本書都是我們對于日常、生活見微知著的方式。其中的文字未必描述完整的事件,呈現完整的邏輯,它只是點滴的聲音,是在視覺范疇中一瞬間的打動,這就是生活倒影的意義。
現場合影
詩人、小說家黃梵認為,葛亮的文字是中西古今文明的守護者。作家在同一個場景中會有不同的描述,但葛亮的描述多了一層質感。不同于我們強調傳統作家的直截了當、干凈利落,葛亮的文字不強調事件和行動,而強調表情,同一個表情中有很多情態,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字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人們依賴于視覺,但視覺會對物質主義產生依賴,這時閱讀就起到了作用,文字提供一個場景,內容就難以窮盡,視覺主義在文字中可以終結,讓人們從困境中逃出來,這也是文學的意義。書是一個生命,如果不讀,它就是在沉睡,每讀一次就復活一次。每次閱讀觸動的地方也不一樣,一個人的謙遜、自律都是閱讀賦予的。閱讀會提供一個高地,給你一雙鷹眼,書中提供的認識將點亮閱讀者所有的經驗。我們缺少葛亮這樣的書,他的文字使我們的內心柔化,為我們提供文明的參照。
昆曲藝術家、江蘇省昆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施夏明這次也專程從外地趕回南京,赴這場山河之約。葛亮文字引經據典,體現出一種古雅。一件事用娓娓道來、小橋流水的語態敘述出來。他的內心像是一股清泉,有著沉靜的力量。我讀到作品中有關昆曲和與昆劇院朋友們點點滴滴的片段,尤為感動。他在用文字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走近人物的辦法就是通過閱讀,無論科技如何迅猛的發展,在情感的層面科技無法替代人類,無論是書寫者、演繹者,在舞臺上、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一定是我們深深的情感。
施夏明在現場分享了這些年在舞臺上的表演經驗,還化身了“侯方域”當場演繹了《桃花扇》經典唱段,引來一片喝彩。
青年學者、資深媒體人周學說道,文學應該由更多的介質來呈現,它可以是流動的,也可以是凝固的。文學無處不在,而南京恰好有豐厚的文學土壤,給了文學在未來無限生長的可能。
活動現場到來的有讀書人、愛書人還有高校社團的學生,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作者和作品的喜愛。
從《小山河》到《梨與棗》,出版方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精心設計、裝幀考究,亦古亦今,完美突顯葛亮“中西自如,流麗清脆”的文字風格。我們順著葛亮的“河流”跨越創作的時間、空間,走過他的“山河歲月”。未來鳳凰文藝也將出版更多作家的套系作品,駛向更多作家的“河流”,前往更豐富、更深邃的創作源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孫慶云 見習記者 陳燃
校對 盛媛媛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