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七天無理由退貨已成為“常識”,但趙某在微信群中購買口罩后被拒絕退貨退款,起訴到法院也沒能贏得官司。4月8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從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了解到這樣一起糾紛案件。
“七天無理由退貨”為何不靈了?對此承辦法官表示,依托手機微信群進行商品銷售的交易性質不能一概而論,需要結合微信群的人數和建立目的、銷售者的身份認定、具體交易模式等綜合判定。
糾紛:微信群里購買口罩,要求退貨卻被拒絕
趙某與錢某是同學,錢某經營一家服飾公司,孫某是該公司的股東。2020年3月疫情期間,在三人的微信群中,趙某通過微信群聊天方式就購買“KN95口罩”的數量、型號、單價、包裝等與錢某、孫某進行了協商約定。后趙某向服飾公司賬戶匯款15.4萬元,但該公司將貨物通過物流送至趙某處卻被拒收。
趙某認為,雙方系通過微信方式購買口罩,自己享有七天無理由退貨。他主張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規定,起訴要求服飾公司退還貨款15.4萬元并賠償損失。
而服飾公司則認為,自身并非電商公司網絡銷售平臺,趙某無權引用“七天無理由退貨”要求返還貨款。
法院:并非法律意義上的“網購”,駁回訴請
法院經審理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以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一般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無理由退貨,但本案中原被告間的交易并非法律意義上的“網購”,不符合“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的適用情形,原告要求某服飾公司無理由退還貨款的意見不能成立,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那么,為何本案中原、被告間的交易模式不符合“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規定的情形呢?
泰州中院民四庭庭長、全省審判業務專家吳宏文介紹,雙方雖系通過微信群的方式達成口罩買賣事宜,但案涉微信群只是雙方協商溝通合同內容的通訊工具,而非被告公司單方面以網絡、電話等方式面對不特定對象發布廣告并銷售口罩的交易平臺。在微信群中,雙方就口罩的型號、數量、單價、交貨時間及地點、付款方式等重要內容進行了反復協商和確認,原告對案涉口罩具備了充分的了解與認知。
吳宏文表示,本案中,雙方采取微信群方式銷售、購買口罩只是由于當時全國處于新冠病毒疫情,當事人無法直接面對面協商的特殊情況所致。因此,案涉微信群交易模式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中“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的情形,故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
法官:交易性質需結合具體情況綜合判定
吳宏文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實踐中依托手機微信群進行商品銷售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其交易性質需要結合微信群的人數和建立目的、銷售者的身份認定、具體交易模式等綜合判定。
例如,南京市建鄴區人民法院一審審理,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審理的“微信群接龍小程序案”中,法院經審理認為,群接龍微信小程序系新型線上銷售商品平臺,群接龍“團長”未明示身份且以盈利為目的持續性對外銷售商品,應認定為經營者并對虛假宣傳構成消費欺詐的行為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該案中,南京某小區業主索某通過某業主群的群接龍微信小程序在徐某發布的商品鏈接中下單了“無印良品”床上四件套,并通過微信轉賬方式向徐某指定的賬戶轉賬169元。然而,徐某所售商品并非“無印良品”正品,其以“無印良品四件套”“國內正品授權”“因疫情滯留”等文字進行虛假宣傳。到貨后,索某發現問題,起訴要求退款退貨及三倍賠償。
最終,法院判決徐某退還貨款并承擔三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責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承源
校對 徐珩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