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網友問,為什么在單位交社保,沒有個人交社保退休后的養老金高?這位朋友,你說的應該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恕我直言,你是以偏概全了,這種情況屬于個例,沒有代表性。對大多數人而言,在單位交社保,退休后的養老金通常都比個人交社保退休后的養老金要高。在單位交社保養老金高,還是以靈活就業個人身份交社保,養老金高不是絕對的,要看誰和誰比。
1、養老金高低的決定因素
了解養老保險計算辦法的朋友都知道,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退休后,養老金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以下5種因素。即當地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高低、參保人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的多少、繳費指數的高低、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金額以及退休年齡。
看一下養老金的相關計算公式,就一目了然了。
養老金=基礎性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享受)
其中,基礎性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辦法全國是統一的。
基礎性養老金=參保人退休時當地上一年度的社平工資×(1+本人歷年平均繳費指數)÷2×累計繳費年限×1%
個人賬戶養老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含本金和收益)÷與退休年齡對應的養老金計發月數(50歲退休為195 ,55歲退休為170 ,60歲退休為139
與基礎性養老金及個人賬戶養老金不同,過渡性養老金全國并不統一,各地有各地的計算公式。大多數地區的計算公式如下:
過渡性養老金=退休時當地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本人歷年平均繳費指數×視同繳費年限×計發系數R(1.0~1.4)
以上公式說明,是以上所述5種因素綜合作用,決定養老金的多少。和你是在單位參保還是與個人身份參保沒有直接關系。
2、為什么大多數情況下,在單位參保比個人參保養老金高?
無論你是在單位參保,還是有個人身份參保,如果是同一個地區退休,誰的繳費年限長,繳費指數高,誰的養老金就高。反之,隨著繳費年限短,繳費水平低,誰的養老金就低。
那么,為什么青青說,對大多數人而言,在單位交社保,退休后的養老金通常都比個人交社保退休后的養老金要高呢?
道理很簡單,在單位參保,在單位退休的人,工作相對穩定,和沒有固定工作的靈活就業人員相比,一般繳費年限相對長,繳費指數也可能高些。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滿15年,才能辦理退休,按月領取養老金。大多數靈活就業人員收入不穩定,容易出現中斷繳費,所以累計繳費年限相對短。
而且,在2019年以前,大多數靈活就業參保人很可能都是按最低標準交社保的,在大多數地區繳費指數都是0.6,能按1交的不多。因為2019年以前,大多數地區靈活就業人員繳費指數區間為0.6~1,2019年社保改革之后,才改為0.6~3。
而單位參保人長久以來,大多數地區的繳費指數區間都是0.6~3。理論上工資越高,繳費指數越高。
基于以上原因,繳費情況累計多年后,就會造成絕大多數單位參保人比絕大多數靈活就業參保人的繳費年限長,繳費指數高,所以絕大多數單位參保人的養老金比絕大多數靈活就業參保人的養老金高。
3、什么情況下單位參保沒有個人參保養老金高?
如果是在同一個地區,同樣年齡退休,誰的繳費年限長,誰的繳費水平高,誰的養老金就高。
看來題主是在單位參保的,之所以你的養老金沒有某位個人參保的養老金高,有可能這個人總的繳費年限比你長,也有可能人家的繳費水平比你高,或者兼而有之,所以人家的養老金就高。
你應該屬于單位參保人中繳費標準低的,而且長期低,比如說是長期按最低標準交社保的,繳費年限也不占明顯優勢。而那個人有可能以前有工作,社保繳費標準高,后來才轉為個人參保的,所以人家歷年的平均繳費指數比你高。可能人家有視同繳費年限,你未必有,或者比人家少。在過渡性養老金上拉開了距離。
結語
養老金的多少是有固定計算辦法的,同一個地區大家都按同樣的標準計算,相對而言是公平的。公式中涉及到的數據一樣,結果就一樣。數據不同,結果才不同。
如果你的養老金沒有別人高,就是因為你的繳費情況和人家不同,比如繳費年限沒有人家長;繳費指數沒有人家高;或者人家有視同繳費年限,你沒有;或者你的視同繳費年限沒有人家長,或者兼而有之。
勸你不要生氣,氣病了,氣死了就虧了。搞清楚原因,應該就理解了。不怕領的少,就怕走的早。好好活著,平安快樂每一天。退休后每年養老金還會上漲,活得越久,漲得越多,領得越多。活得越久,越劃算。看開、放下、自在。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