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會議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所以,未來擴大內需過程中,新型城鎮化將發揮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截至去年底,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4.38%,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這意味著中間有16.22%的差值,對應著2.27億人口還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落戶。考慮到還有2億多農民面臨進城,那么未來可能需推動4億-5億人在城市落戶成為新市民。
由此可見,人口在未來城市發展中,是最重要的一大元素。而且從國家戰略部署看,擴大內需也需要這些人參與進來。
如果還只是站在過去的思維中,那一定是對房地產有一個巨大的促進作用。這就好比之前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所說,中國城鎮化的紅利還沒有完全實現,因為還可以有3-4億人口進入城鎮,去購買住房。所以,巨大的紅利可以釋放至少15-20年。允許大量農民進城落戶,進城第一件事就是買房,有了房子就有了一切。沒有房地產,怎么買電視、洗衣機、冰箱?沒有房子你會買車嗎?
似乎,只要這些人進城就能夠讓他們買房,買房就可以通過房地產的萬能影響力拉動上百個行業的發展。有道理嗎?不能說毫無道理。但是現在肯定時代不同了,再繼續走過去的那條路肯定行不通,老腦筋必須該換了,思維也需要更新。
房地產固然重要,但絕非事事唯房地產為上。
的確,曾經多少農村人夢寐以求想進城,進了城哪個不想買套房子安家落戶?但是現實往往告訴他們,并沒有那么容易。況且,現在農村條件也好了,也不再一味追求過去那套東西。
他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他們不再過多關心戶口本上“城市”或“農業”字樣,更關心其背后關系的各項福利、各種權益。但凡有點能力的可能早就在城里買房了,只是尚未落戶而已,但是隨著城市放開落戶的鋪開,很多農民家庭孩子可能也會享受到教育等各種城里人的資源。
另外,最重要的是,連城里人都支付不起的房價,難道農民比城里人更有錢?過去那種為了追求高城鎮化率,農民“被上樓”“被城鎮化”現象已經被屢次叫停,顯然,不能再為了讓他們去買城里的房子而硬推他們進城實現所謂的城鎮化。
所以,我想說,時代變了,也該變了,城鎮化是要去實現,但更是新型城鎮化,不再是只為了賣房的城鎮化。農民進不進城,去哪個城市,應該讓農民自主選擇。因為他們才是城鎮化的主體。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曾表示,大都市圈是中國下一步發展和改革的新制高點,但是由于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著一些深層的體制、政策和理念上的問題,當大都市圈的浪潮涌來后,這些問題便通過房價上漲顯露出來了。
中科院副研究員陳明星表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應著力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然而,很多城市房價快速攀升,高房價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規劃實施的重要阻礙因素。“農民工市民化成本不斷上漲,市民化難度增加。”
所以,高房價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說過去我們利用了高房價的一面,那么接下來我們將規避雙刃劍另一面帶給我們的傷害。高房價很可能會阻礙我們的城鎮化效率,尤其是觀念上的認識如果不能扳正過來將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空有城鎮化帶來的高房價并不值得購買,而且很多進城的農民也無力承擔,但如果是城鎮化帶來的產業協同發展,配套齊全,那么才是真的對我們的未來生活工作起到積極作用的真的利好。否則,當大家繼續像以前把所有的資金都用到了買房上時,又怎樣去談消費和投資呢?
你說房地產也可以啊,但你要清楚,今非昔比,從國家的戰略高度上,房地產不可能再成為被過度依賴的投資標的。城鎮化對投資和消費需求有很強的帶動作用。理論上確實應該如此,尤其是在中心城市、大城市,不僅購物的品種更多,消費的層次也更多;除了購物之外,還有很多娛樂文化、演出、體育、餐飲、旅游等服務消費。
所以,肯定不可能再讓高房價阻礙城鎮化進程的腳步,根據經濟規律和國際經驗,人往城市群都市圈流動的趨勢還遠遠沒有結束,到2030年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布在19個城市群。該如何防止這些城市繼續借城鎮化而成為房價上漲的標桿,就要從傳統思維中跳脫出來,擺脫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