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發布的《中國十大城市食品健康發展調研報告2020》(下稱《報告》)顯示,高達89.2%的受訪者認為“三減”對國人健康很重要。伴隨中國經濟社會騰飛的,還有人們鼓起的腰身和肚子。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讓中國人膳食結構發生改變的同時,疾病譜也在隨之改變。
2015年發布的《全國營養調查與監測(1982-2012年)》顯示,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的高血壓患病率只有1.9%,2012年是25.2%,糖尿病患病率從0.67%飆至11.6%。心血管病患病人數2.9億,高血壓2.7億。
《報告》中對這些城市推行“減油、減糖和減鹽”原則的現狀也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從中我們可以讀到一些飲食健康新信號。
減糖最有成效
甜味劑健康安全地實現“減糖留甜”
“三減當中,相對做的較好的是減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表示,“實際上,中國人總的來說,吃糖并不是很多,而且現在甜味劑在食品行業減糖方面已經有成熟應用,有了相對有效的替代。”
近年來,用甜味劑代替糖的食品和飲料逐漸成為市場追捧的寵兒,《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也倡導,用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替代傳統蔗糖。
“甜味劑是指能賦予食物甜味的食品添加劑,往往是普通蔗糖的200—300倍,既能滿足消費者對甜蜜口感的要求,又熱量低或無熱量,按規定使用很安全。”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介紹,甜味劑不是減肥藥,而是實現減糖的一種方式。只要食品生產企業按照相關法規標準正確使用,就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事實上,各大食品和飲料企業早在“三減”提出前就開始了各自領域的探索,以期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比如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提供20多個品牌約100種不同口味的產品,其中14個品牌中超過40種產品是低糖、無糖產品。在減糖的同時,可口可樂公司還通過研發在飲料中添加維生素、礦物質和電解質等,為消費者提供好喝、低糖又滿足不同需求的產品。
在飲料中加入日常需要的營養物質已經成為行業的新風向,如近年上市的雪碧纖維+等產品不僅零糖零能量,更添加了“膳食纖維”。
眾所周知,巧克力和糖果頗受歡迎,但高糖分卻令一些消費者望而卻步。現在,巧克力行業也在通過升級配方和推出小包裝幫助消費者減少糖的攝入。
乳品想要減糖,往往要犧牲更多口感。由于酸奶是經牛奶發酵轉化成乳酸后形成,口感偏酸,如果沒有糖,大部分人都會感覺難以下咽。為平衡酸感,酸奶中往往會額外添加7%以上的白砂糖。為了減少酸奶中的含糖量,乳企的研發更多的是要在保證乳品營養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優化口感。
減油、減鹽遭遇挑戰
近九成消費者不愿犧牲口味
減糖先行一步,減鹽和減油,卻一直是中國人的“老大難”。
《中國十大城市食品健康發展調研報告2020》顯示,“三減”最大的挑戰,在于大多數消費者不愿意放棄食物原有的口味。接近90%的消費者不希望產品為了健康升級犧牲口味。
“誰都知道高鹽、高油不好,但油和鹽對于食品的風味確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認為,一方面部分消費者對“重口味”有偏好,另一方面,餐廳、外賣和食品企業又在迎合并制造這種偏好,導致中國人口味越來越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呼吁消費者從“要我改變”
轉為“我要改變”
《中國十大城市食品健康發展調研報告2020》顯示,“三減”倡議發出后,盡管超80%的食品企業已付諸健康升級行動,但食品企業能不能健康轉型,最終還要看消費端的選擇。調研報告發現,大約六成消費者認為自己營養健康知識掌握較好,其中女性和高學歷人群的“自我感覺”更佳。然而僅有8.7%的專家認為消費者已經充分掌握了營養健康知識。由此可見,推動“三減”,消費者教育和企業配方升級一定要“雙管齊下”,否則產品叫好不叫座,最終也會打擊企業健康轉型的積極性。
“事實上,越是健康的人,越注重健康,越是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健康意識也越淡薄。”鐘凱指出,健康意識和健康知識水平,會影響到個人對于飲食健康關注度以及它改變的意愿。陳君石院士表示,營養健康教育的關鍵是要激發人們的內生動力,在有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從“要我改變”轉變為“我要改變”。(記者 魏世平)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