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9.89億,構成了全球最大的數字社會。網絡可信體系建設對于維護網絡安全,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智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4月23日舉行的2021年信任互聯大會上,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高林表示。
接入國際互聯網20多年來,我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已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成為人們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臺。探討建設更加可信的互聯網,尤其重要。
我國可信計算研究工作始于1992年,可信技術發展經歷了以主機可靠性為主要特征的可信計算1.0時代,以節點安全性為主要特征的可信計算2.0時代,現在發展到了以系統免疫性為主要特征的可信計算3.0時代,在保證原有計算體系架構不變的基礎上,單獨建立一個邏輯獨立的可信計算架構。
信任互聯大會上,專家學者圍繞“見證信任的力量”的主題,探討了新型網絡信任體系對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密碼管理局副局長何良生表示,物聯網的發展離不開各類智能終端的身份鑒別,大數據的發展離不開數據來源的鑒別、權限管理,區塊鏈的應用離不開不可信實體間的信任鑒定。云計算的應用離不開平臺、數據和行為的可信,可信通信的發展離不開身份可信。這些新技術新應用的發展都離不開先進的網絡信任體系的支持,沒有先進的密碼體系的支撐,信任服務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登國帶來“創新發展中的可信計算理論與技術”演講,從網絡信任與可信計算的關系出發,回顧了可信計算的背景,概述了由“兩大方法基礎,三大信任核心,四大關鍵技術”構成的可信計算技術體系。馮登國還介紹了當前在直接匿名證明協議、TPM2.0安全性評估和高安全可信計算環境構建方法等方面取得的創新性成果。
會上,數字認證的多位技術專家還從技術的角度,分享了統一密碼服務平臺、智慧醫院全業務全場景密碼應用解決方案、密評、車聯網、電子合同、零信任安全解決方案。據稱,這些前沿產品和解決方案為行業用戶提供信任服務,并且在實踐部署中得到了眾多用戶的信賴。
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信通院云大所、數字認證四方共同簽署網絡信任體系共建合作協議。據介紹,在合作協議框架內,數字認證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成立“數據保護研究中心” ,與武漢大學成立“數字信任聯合實驗室”, 還同中國信通院云大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四方還將繼續圍繞網絡信任前沿應用領域深入開展創新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工作,合力構建一個覆蓋理論、算法、技術、產品、服務、人才的網絡信任完整鏈條,從容助力國家密碼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宋雅娟)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