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7日表示,各地要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明確底線要求,防止大拆大建,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不隨意改老地名,不破壞老城區傳統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隨意遷移、拆除歷史建筑和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不破壞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樹和有鄉土特點的現有樹木,不挖山填湖,不隨意改變或侵占河湖水系等。(據央視網7月8日報道)
城市是一個有機體、生命體,其中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北京的胡同、福州的騎樓、蘇州的黛瓦粉墻……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生動展示著城市的地域特色、個性特征,承載著特有的歷史情感和生活記憶,積淀和凝聚為獨特的精神標識。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也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在蘇州乃至江蘇,古典與現代、文化與科技、歷史感與未來感共生融合,讓人感悟著歷史文化的獨特力量。從廣州永慶坊到福州三坊七巷,從山西平遙古城到西安城墻景區,文脈綿延不息,讓城市更具韻味,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景點成為人們休閑觀光、文化消費的新選擇。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寶貴財富,將“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融入城市更新過程,就能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讓城市有活力、有內容、有靈魂。
保護好歷史文化,我們的精神家園才不會荒蕪。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盲目求新、求大、求洋,忽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或開發新城、廢棄老城,或拆毀真古跡、建造假古董。這嚴重破壞了城市歷史風貌,割裂了城市文脈,讓那些滲入城市肌理的獨特記憶日漸消失,讓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日漸淡漠。
近年來,遵循“修舊如舊,保存其真”的原則,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在保留近8000戶居民原生態生活方式的同時,完善街區建設和公共設施,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實現了古城的保護性更新。在延續文脈、保存風貌的同時,上海田子坊、北京南鑼鼓巷和四川成都寬窄巷子等歷史文化街區成為集文化消費、休閑消費、體驗消費于一體的新地標。城市建設中,傳統與現代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傳承與創新完全能夠和諧共生。從歷史文化中探尋城市發展的源頭活水,在延續的基礎上更新,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把城市更新同保護歷史遺跡、傳承歷史文脈、便利百姓生活統一起來,讓歷史文化融入市民的日常場景,連接起他們的喜怒哀樂,就能真正留住城市的根與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城市更新中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凝望歷史深處,更是眺望無限的遠方。蘇州平江路上,宋代的、明清的、當代的青石板,不分彼此融合在一起,呈現出有形的歷史,訴說著無形的文化。讓歷史文化以這樣的方式傳承、延續,一座座城市必將散發古老而時尚的魅力,展現生動而鮮活的面容,激發更多的美好與期待。(周丹平)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