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所歡: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長性格等心理學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一個觀點:
父親和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所扮演的意義是不同的;相對而言,父親對孩子建立起責任感,承擔起父親的職責,要比母親更晚一些。
父母對于孩子人生的意義:
不僅僅是供養孩子,不僅僅是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范圍內優渥的生活;
更是給孩子樹立起“人生榜樣”的角色。
每當孩子想起父母時,內心中都充滿力量,感受到安全感和依賴感,幫助他們有勇氣面對生活中出現的一切難題。
而那些從小到大跟父母關系不好的孩子,長大后性格上會出現明顯的缺陷。
父愛與母愛的缺失,會是他們一生中的傷痛;
有些人,要用一生去追尋,去彌補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
《阿飛正傳》中有一段臺詞: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可以一直飛呀飛,飛累了便在風里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便是它死去的時候。”
缺失父母愛與陪伴的人,就像一只沒有腳的鳥;
一生都在飛,直到精疲力盡。
-01
缺少認同,卑微討好
從小跟父母關系不好的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無比渴望獲得外界的認同、贊美和欣賞。
因為這些需求,是他們從父母身上沒有感受到的。
于是,在他成長的軌跡里,跟外人相處的模式是:
委屈自己,討好對方;
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總是以他人的意志去生活;
他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獲取別人的認同。
誰贊美他,認可他,就能獲得他的信任與依賴。
在社交關系里,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朋友,你會發現:
你隨便給他一點好處,他就會把你當成“恩人”。
在感情里:
為了得到伴侶更多的愛,他總是小心翼翼;
一次次打破自己的原則,哪怕內心千瘡百孔,也要在愛人面前表現得十分得體。
他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某些行為,會讓愛人對他失望。
每一個跟父母關系不好的人,內心中對于愛、關心、陪伴、安全感的渴求度,都上升到很可怕的程度。
-02
性格自卑,猶豫不決
父親帶給孩子的是:
勇敢,堅強,力量,以及面對困境時積極樂觀的心態。
母親帶給孩子的是:
溫柔,善良,愛與陪伴。
倘若這些特質,他們在父母身上都無法獲取;
那么他的內心秩序就是失衡的。
沒有人教,怎么辦?
沒有人愛,怎么辦?
沒有人告訴他如何勇敢,如何面對,該怎么辦?
他們只能自己去摸索著,一步步走過眼前的一個個坎;
一次次摔倒,然后爬起來。
摔倒的次數多了,他們的內心是自卑的,是恐懼的。
具體的表現為:
在工作中,不敢去爭取自己能夠得到的東西;
在感情里,面對別人的靠近總是猶豫,內心患得患失;
渴望跟對方建立情感上的關系,但是又十分害怕對方會離開自己;
在社交中,是自卑的,看到別人的幸福就無比羨慕。
更多時候,這類人都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一邊獨自安慰自己,一邊看著別人的生活。
跟父母關系不好,還有另一種狀態:
從小就生活在被父母支配,被打擊,被指責的家庭環境下。
久而久之,他變得小心翼翼,自卑猶豫;
這種性格,會伴隨著他的一生。
-03
缺少安全感,賺再多錢也無法彌補
跟父母關系不好的人,骨子里是缺少安全感的。
而這份安全感,他們很難從他人,從愛人身上獲取;
那是無助的,孤獨的,不被人看到和理解的感受。
于是,他們只能拼命賺錢,看著卡里的余額越來越多;
只有賺錢,才能讓他們獲取一些安全感。
但物質上的滿足,能夠帶給他的安全感,遠遠無法彌補內心中缺失的安全感。
有個網友在我之前的文章下面留言。
他說:
在他6歲那年,從農村家里的2樓掉了下來;
家里沒有人,他一直躺在地上,直到父母回到家里他才恢復了一些力氣。
他內心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關心,不料父母卻說:
“你也太不小心了,我怎么跟你說的?不讓你趴在陽臺上,你偏不聽”。
父母沒有關心他哪里不舒服,而是先打罵他一番,最后才帶他去醫院檢查。
如今這個網友35歲了,依舊無法擺脫這種心理陰影。
哪怕他已經成家,有了孩子,這種內心的無助、慌張和恐懼感,也無法被消除。
內心缺少愛的人,一生都在尋找愛;
缺少父母陪伴的人,一生都沒有安全感。
父母對于子女而言,就是一束光;
有些父母,照亮子女的一生;
有些父母,生生地把孩子自己的光給熄滅了。
話題:
你跟父母的關系怎么樣?
你能接受自己的性格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