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代晴 崔上 通訊員 王芳 劉蒙蒙
7月6日,又到了銀耳采收的日子,鹽山縣千童鎮楊莊村村民王洪芬的家里熱鬧極了。幫扶隊的成員們早早上門,忙著采摘、打包、裝運。“看,我種植的銀耳長勢多好,又白又水靈,還有股清香味。這一朵朵的銀耳,可是我們老百姓的‘致富花’!”50歲的王洪芬高興地說。
王洪芬的丈夫是名大車司機,常年在外跑運輸,平時她一邊照顧四個孩子,一邊種著6畝地,把家里打理地井井有條。最近幾年,大女兒成了家,二女兒和三女兒順利就業,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小兒子的身上。
【資料圖】
滿滿一墻的獎狀見證了小兒子的刻苦,努力掙錢、供孩子上大學,成了王洪芬夫婦最大的心愿。
去年冬天,楊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馬玉利向全體村民宣布了一個好消息:河北恩際集團滄州福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要建立銀耳家庭智能車間,村民只需拿出三間平房,投入一萬元,足不出戶就能掙錢。
“咱就種過玉米、小麥,哪有銀耳的種植經驗,能成功嗎?”“要是種不出來,這一萬塊錢不就打水漂了嗎?”村民們小聲議論。
為了打消大伙兒的顧慮,馬玉利專門組織村民到公司參觀考察。智能化的生產車間、現代化的種植技術,讓村民們大開眼界。項目負責人表示,公司作為我國北方首家智能化銀耳生產企業,不僅為大家統一提供菌種、技術和設備,還會對種植全過程實施遠程在線指導服務,最后現金回收成品銀耳,保證農民收益最大化。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王洪芬和17名村民成為村里的首批種植戶。工作人員很快來到王洪芬家中,將她的三間平房改造成了銀耳家庭智能車間,并通過智慧物聯系統遠程控制室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
沒過多久,公司通過冷鏈物流配送車將3000余個菌棒送到王洪芬家中,她和家人把菌棒一一擺放在架子上,每天都要抽空來屋里轉轉、看看。“當時,就怕長不出銀耳。后來,看著菌棒上開出一朵朵小白花,心情別提多激動了,越看越稀罕。”王洪芬回憶。
小銀耳越長越大,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到了采收期。當上門回收的工作人員將3000多元的現金交到王洪芬手里時,她那顆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
“種銀耳省時、省力,我每天就是看看菌棒供水和設備供電情況,既不耽誤種地,也不耽誤照顧孩子。采收的時候,自己采摘、裝箱,等著工作人員上門回收,也不用操心。”王洪芬笑著說。
王洪芬算了一筆賬,按一根菌棒收益一元錢計算,一茬銀耳種下來就是3000多元。一年種10茬,扣除電費和人工費,凈收入能達到2萬多元。“種一個月的銀耳,比一畝地一年的收入還高,這可比種莊稼強多了!”王洪芬說。
楊莊村是純農業村,一直以大田種植為主,經濟效益有限。銀耳種植成功后,王洪芬和首批種植戶成立了幫扶隊,相互幫忙擺放菌棒、采收銀耳,還主動當起了“宣傳員”,只要有人上門取經,他們都會熱情地介紹銀耳種植項目。
“現在村里又有40多戶村民報了名,而且不光我們村的村民對銀耳種植感興趣,就連周邊的鄉鎮也經常有人來考察,我們已經陸續接待了200多名參觀者。”馬玉利說,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楊莊村目前正在建設村集體智能種植小區,進一步實現銀耳規模化種植,帶動更多村民參與。
記者了解到,河北恩際集團擁有生物制品、食用菌、酒類、醫用食品、農批市場等五大主業,生物制品是其核心主業。探索建設銀耳工廠化種植及深加工一體化項目,是該集團推出的一個旨在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項目。
“我們采用‘公司+農戶’機制,積極推行‘1314’銀耳家庭智能車間項目,即一個農戶提供3間平房,個人投入1萬元,實現年收益4萬元。目前,我們已在鹽山縣發展銀耳種植戶近百戶,新近報名的也有200多戶。”“1314”銀耳家庭智能車間項目調度員魏振振說。
這一項目的實施,不僅帶動了農民學習先進技術從事食用菌生產,也有效實現了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下一步,鹽山縣將努力打造銀耳家庭智能車間項目示范點,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推廣,引領帶動更多農民發展食用菌產業并實現增收致富。
“相信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銀耳種植產業的前景會越來越好,我們種植戶的信心會越來越足,大伙兒的日子也會越來越紅火。”王洪芬激動地說。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