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3月29日電(記者趙鴻宇)雄安新區設立五年來,從“一張白紙”到塔吊林立,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吸引著各行各業的人才到此打拼。
人們在雄安新區工作,讓自身成長速度、視野廣度、思想深度等得到提升,同時,伴隨著雄安新區發展,不少本地人的思維理念、生活狀態等也有了較大轉變。
高強度工作讓自己更快成長
“在新區工作4年,累計審核起草各類文件500多篇、超過200萬字,為此我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加班是常態。”河北雄安新區黨政辦公室研究室組長趙連波說。
雄安新區黨政辦公室研究室組長趙連波在起草相關文件。(受訪者供圖)
2021年底,趙連波榮獲第八屆河北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趙連波說,在雄安新區的工作經驗讓他現在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時不再犯怵。
中國雄安集團基礎建設公司綜合辦公室高級業務經理原付川說,他2021年初到雄安集團后,陪伴家人、與朋友聚會的時間少了。“地下雄安”建設快速推進,他工作到深夜是常事,但堅持下來發現,自己看問題角度更豐富,抗壓能力更強,更能找到政策與具體執行的結合點。
“容城縣曾在數天內完成了2個試點村的征遷,為之后的順利征遷工作開好了頭。”2018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曲吉星以選調生身份來到雄安新區,他說,想做好征遷工作必須到群眾中去,全面了解他們的情況、準確把握真實的需求、切實拿出有效的辦法,為此他經常系統思考研究各類問題,把經驗和教訓串在一起,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體系。
接觸面廣泛讓自己視野更開闊
“80后”的王帥以前在德國工作時,每天按時下班,但作為一名工程師,多是在生產線等方面的小創新,感覺自身價值并沒有完全體現。王帥說,來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創新聯合會3年多,一直致力于“云上雄安”建設,經常和上百名高學歷人才一起攻關項目,體會到我國科研力量日漸強大,可以做出頂尖的東西,很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創新聯合會秘書長助理王帥(中)與同事交流項目情況。(受訪者供圖)
“我覺得在雄安這幾年工作視野更開闊。”48歲的李軍說,他在雄安區塊鏈實驗室工作3年,別的地方多是“行業+區塊鏈”,而雄安新區是“區塊鏈+”,沒有經驗可循,并且需要和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體系融合,所做的工作很有挑戰性。“合作單位不少是國內頂級的運營商、銀行、互聯網公司等,每次討論問題都是全球案例。”
“90后”吳漢轅2020年來到雄安區塊鏈實驗室,他說:“此前不管在國外還是上海,雖然都供職于一流業內機構,但做的多是具體業務,而在雄安新區,身邊是各行業大咖,有時聽大家討論問題都能提升自己站位,看問題變得更加全面。”
雄安區塊鏈實驗室工作人員吳漢轅(左一)正與同事梳理區塊鏈平臺相關功能。(受訪者供圖)
據悉,雄安新區累計選錄招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雙一流”高校人才1000余名,新區新增各類創新創業人才1.3萬余人,他們在各類工作中快速成長。
環境的變化讓本地人跨越式提升
“出門就是玉米地,完全沒有設計靈感。”容城縣羅薩服飾有限公司不少設計人員以前經常抱怨。“60后”的企業負責人李迎春做了近30年服裝生意,此前一直依靠物美價廉吸引顧客,在全國有了上百家加盟店。李迎春說,伴隨著雄安新區發展,企業無論是設計理念、面料選擇、服務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之前很少去為別的企業單獨設計工裝,但很多到新區的企業對服裝樣式、面料要求高,她們邊做邊學,基本完成了企業轉型升級。
容城縣羅薩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迎春在研究服裝設計。(受訪者供圖)
當地居民吳德軍說,2021年全家搬到容東片區安置房,以前總覺得住樓房沒院子不習慣,但剛剛過去的取暖季他覺得很暖和,閑時常去附近公園遛彎,政府還有各種技能培訓,只要想工作都有出路。
雄安新區一眾創空間負責人趙芝(右一)與同事研究雄安新區相關政策。(受訪者供圖)
趙芝是雄安本地人,2017年以前是“北漂”,回到雄安后和合伙人運營了一家眾創空間,服務來到雄安的中小型企業。趙芝說,從最開始只是為企業提供商務會見、沙龍等空間,現在開始幫助企業講解政策、推薦選址、申報事項等,而這一切也源自平日里舉辦的如知識產權、法律服務等方面分享活動,讓自己在服務企業的同時快速成長,眾創空間逐步獲得了大家的歡迎。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