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唐山丨市級非遺項目古琴傳統手工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顏景春:成風之斫打磨天地清音

2022-03-02 19:15:42    來源:環渤海新聞網    

記者 魏偉 通訊員 云成林

古琴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演繹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承載著東方高雅藝術,讓世界看到了東方文明古國的禮樂文化。古琴斫制技藝與古琴藝術相伴相生,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唐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傳統手工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顏景春,以獨到匠心,于刀削斧斫中,傳續天地清音。

圖為顏景春打磨古琴底板。 記者 趙亮 攝

琴音千年

伏羲式“九霄環佩”琴、仲尼式“玉壺冰”琴、蕉葉式“蕉林聽雨”琴……顏景春家的墻壁上,懸掛著多張他親手斫制的古琴。談起古琴藝術及斫琴技藝的歷史,顏景春滔滔不絕。

古琴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樂器之一,古琴斫制起源于上古。古籍記載琴的創制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琴操》記載:伏羲作琴。《琴當序》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新論·琴道》記載:昔神農氏繼宓義而王天下,亦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古琴原為五弦琴,以“宮、商、角、徵、羽”五音對應五行,發展至周朝,文王、武王各增加一弦,定為七弦。

到唐朝,古琴的形制及斫制工藝基本定型并達到巔峰,尤以雷氏家族的斫琴技藝最為精湛。唐代古琴整體特征厚重寬大。發展到宋朝,古琴外形尺寸變小,琴面弧度趨緩。故,斫琴界有“唐圓宋扁”之說。在古琴形制上較常見的有: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鐘離式(鶴鳴秋月琴)、劍式,使古琴在形態美學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

宋代《琴史》中說: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古琴有散音7個、泛音91個、按音147個。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韻、細微悠長。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靜”是琴音最大的特點,即安靜的環境和心境。古琴之音安靜悠遠,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圖為顏景春展示、介紹其古琴作品。 記者 趙亮 攝

斫琴之道

指尖輕撥琴弦,余音繞梁不絕。輕輕撫摸“蕉林聽雨”琴,顏景春娓娓講述他與古琴的過往,陷入獨屬于他的斫琴之道。

44歲的顏景春,祖籍山東曲阜,是顏氏第76代傳人。他自幼喜愛國學,尤酷愛古琴。20多歲起,他便在父親的熏陶下研習古琴琴藝,也對斫琴技藝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喜歡彈琴,斫琴的初衷,其實就是想自己能有一張好琴。”顏景春說。

既然決定斫琴,顏景春廣泛查閱古今書籍、資料,如《與古齋琴譜》《碧落子斫琴法》《斫琴法式》《斫桐集》《古琴制作法》等,研究《傳世古琴的制造工藝》《古琴的制作與傳承》《古琴工藝初探》等文章,提升斫琴理論修養,并向父親學習木工技藝,走訪斫琴名家。“斫琴之前,僅準備工作就做了兩三年的時間。”顏景春說。

古琴斫制需經選材、干燥、木胎粗加工打形,再根據每塊料不同情況調整、制作。一般而言,古琴斫制流程包括選胚、制胚、掏琴槽、做底板、合琴、鑲岳山、披布、刮灰、上面漆、上徽位、上雁足、拴弦等上百個步驟。“面板的選材一般選用幾十年的老杉木,越蟲蛀越好,這樣的木質松透。底板選用梓木,硬度大,對聲音的反彈好。”顏景春拿出一塊半成品底板和面板,一邊展示一邊介紹。

“斫琴最關鍵的技術就是挖琴槽。”顏景春說,古琴是體振動樂器,挖琴槽時要根據木材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一邊挖一邊聽。挖好琴槽的木胎用苧麻包裹,然后上灰。苧麻防止木材開裂,抵抗木材震動出現的狼音。顏景春斫制的古琴,每一根弦與琴面的距離都有嚴格的數據。第四徽,1、4、7弦距琴面分別為3、4、5毫米,第七徽分別為4、5、6毫米,第十徽為3、3、3毫米。同時,他拜訪多位漆藝大師,認真學習研究髤漆工藝,使古琴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古琴木胎音色高亢,灰胎是為了將琴音壓制到柔和、適中的音量。調節琴弦音域,大弦要有鐘鼓之音,小弦要有風鐸之聲,這對斫琴師的要求很高。每張琴清音難遇,是技術、工藝、材料的綜合體現。好琴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顏景春感慨地說。

圖為斫琴工具。 記者 趙亮 攝

古藝傳承

“沒有廢琴百張,哪來余音繞梁。”斫琴師斫制出淳和淡雅、清亮綿遠的琴音著實不易。

“這張‘九霄環佩’琴,是我斫制的第一張琴,可以說基本成功。”顏景春說。“九霄環佩”琴,通長124厘米、隱間114.2厘米、額寬21.8厘米、肩寬21.2厘米、尾寬15.4厘米、厚5.8厘米,為盛唐雷氏作品。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紫漆,面底多處大塊朱漆補髹,發小蛇腹斷紋,純鹿角霜灰胎,傷處可見灰胎下以葛布為底。此器形制極為古樸渾厚,琴背銘刻,龍池上方篆書“九霄環佩”琴名,下方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行書“冷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及“詩夢齋印”一方。顏景春根據資料記載進行仿制,其斫制的這張琴,選用泡桐面板,木質較軟,加工難度低。“這張琴是七八年前,一邊摸索一邊斫制,自己留作紀念。”顏景春說。

通過多年的斫琴實踐,顏景春總結出一套獨特的斫琴技法。在琴材選擇中深入研究各種木材聲學特性,根據特性不同來調整槽腹結構,使后期成琴音色純凈、溫潤;在木胎制作中,通過對“低頭”“塌腰”尺寸比例的調整,使后期成琴的演奏手感極佳,輕微落指即可琴弦貼面,出音扎實,并采用特殊工藝,使所斫古琴更適合在北方的演奏與存放。2015年8月,他成立了斫琴工作室“知桐齋”,專業從事古琴的古法手工斫制工作與研究,其子和外甥隨其學習斫琴技藝。

多年來,顏景春根據資料記載,1:1仿制了宋代仲尼式“玉壺冰”琴、明代蕉葉式“蕉林聽雨”琴等歷史名琴。“我現在正在探索、斫制一張無底琴。它沒有底板,也沒有資料可考,只有一張照片。歷史上,乾隆皇帝曾有一張,我不知道是否能斫制成功。”顏景春說。

斫琴技藝博大精深,斫琴師將自己對音樂、木材和琴道的理解,融入古琴作品,以斫琴技藝延續太古遺音。顏景春說:“近十幾年來,隨著國學文化的復蘇與回歸,古琴文化作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會努力繼承先賢斫琴技藝,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